现在的年轻人,有知道“南梁北林”?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妇人认识了一名90后女孩。
闲谈中,这位福建籍女孩告诉老妇人:“医院妇产科当实习助产士。”
老妇人已年过七旬,曾经饱受妇科疾病之苦,受过全宫切除之痛。
当女孩提起这份工作,老妇人自然想到一个人,便随口问她:“你认识林巧稚吗?”她语气听起来就像提起一位老朋友。
女孩那双圆而亮的眼睛有些惊讶、有些好奇,怯怯地问:“她是谁?”
看着这位年轻人,老妇人内心觉得有些可惜。“她是中国妇产科的泰斗,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前有个说法:‘南梁北林’,‘南梁’是广州的梁毅文,‘北’就是北京的林巧稚。”
“林巧稚是福建人,她在中国妇产科届可是响当当的。”
这两个普通人站在21世纪的街上,就这样聊起这个曾在中国响当当的名字。
女孩听着老妇人三言两语的介绍,心里对这位老前辈肃然起敬,她的眼睛一亮,连声对老妇人说:“回去我一定上网找找她的资料,看看她的传记。”……
一、为自己接生的母亲。
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
一百多年前的这天,和今天一样普通,是个冬日,人们倒数着日子迎接新一年,每天依旧日落日出,在这个世界依旧是有人来,也有人离开。
在中国福建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徒家庭迎来了第三个女儿。
孩子在圣诞夜前一天降临,并没有如天使般让每一位家庭成员欢天喜地。
接生女婴的是她母亲自己!
那个久远的年代,不如现在方便与先进,女人生孩子大多请当地的“接生婆”上门,在家里分娩。
而林巧稚出生的当天,因为时间紧迫,坚强的母亲独自在家用烧红的剪刀,剪去连接在自己与孩子身上的脐带,迎来了这个将会拥有82年人生的孩子。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见是一个女孩,母亲心里很不高兴,把孩子扔在床边,生产后筋疲力尽地倒头睡去,任凭这个刚刚来到世间的孩子哇哇啼哭。
冬日里天寒地冻。幸好父亲急急赶回家,看到床上的小婴儿,充满了喜悦,温柔地把她抱起。
身为基督徒的父亲,他认为这个女儿是上帝赐给林家的圣诞礼物,给她取名“巧稚”,就是“灵巧而又天真”之意。
谁能预料到,这个孩子日后成为怎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呢?
二、母亲被子宫颈癌夺去生命,林巧稚从小立志当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年12月23日-年4月22日),又名丽咪,福建厦门鼓浪屿人,中国妇科、产科医生和医学科学家。
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五万多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中国最伟大的母亲”。
年,巧稚五岁那年,母亲因患子宫颈癌去世,和父亲一起,看到母亲饱受病痛折磨后,撒手尘寰。
人生中第一次面对的离殇,对林巧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后来的人生中,她在妇科肿瘤、女性盆腔疾病、胎儿宫内呼吸、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年,林巧稚因为品学兼优,在鼓浪屿高级女子中学留校任教。但她心里怀着青年的热情和“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愿望,毅然决定去考协和医学堂。
三、考试期间救助晕倒的同学,被学校破格录取。
在考试期间,就发生了一件让世人一直传颂的故事。
有一名女生中暑晕倒,监考的男老师不方便救助,就准备去考场叫出正在奋笔疾书的林巧稚。
当时的林巧稚听到男老师那句生硬的中国话,她抬起头自然地用英语流利地回答:“我还没做完呢。”
外籍老师用英语解释后,她马上跑出教室,迅速果断地与另外一位女生,一起把晕倒的女孩抬到阴凉处。随后,她做了一系列急救措施,麻利地救护了晕倒的女孩,前后总用时十多分钟。
林巧稚虽然用最快的速度对病人进行救治,但可惜浪费了考场上的宝贵时间。她因此未能完成考试。
她心灰意冷地回到故乡后,家人紧张地询问情况,她只是淡淡地说:“没答完,肯定考不上”,只字未提她救治同学的事情。
一个月后,让心灰意冷的她惊喜的是:收到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医院录取学生非常严苛,全国各地的优秀考试一共名,最终录取25名。
因为她的果断与出色,因为她灵魂深处的爱,因为老师眼里她已经可以成为一名的医学院学生!在考官眼里,这位可以牺牲自己的考试,而救助他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名合格医者的品质。
四、八年寒窗苦,选择终身不嫁,做一辈子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分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八年后,林巧稚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医院妇产科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优异的成绩令她成为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之后她从一名助理住院医生聘任,医院首位担任为总住院女性医生!
医院的聘书时,她和家人读到聘书后面的字都惊呆了:“兹聘请林巧稚女士,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这样的聘书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接受的,但那个年代就是如此。医生这个最需要极大付出的职业里,没有女人可以同时扮演好贤妻良母与女医生这两种职业。
林巧稚最终选择了后者——当一辈子的妇产科医生。
现代的年轻人或许不知道这位已经故去的大夫,对这些古旧的事情并不感兴趣。但无论哪个时代,年轻人都会思考自己的人生,筹划自己的未来,而从这位心怀大爱的“大夫”身上,我们能吸取的不仅仅是一点点,而是无尽的一种精神力量。
同样身怀大爱的著名慈善者、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当中极少数人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崇高的爱去做平凡的事。
林巧稚就是一辈子甘于做一名医生,每天甘于做这平凡的工作,用心医治每一位病人,甚至在“文革”期间,被迫害打扫卫生,清洗厕所,她也会在夜里,科里需要的时候急急地跑去诊室救治病人。
五:“爱病人甚于爱自己”。
开国大典时,林巧稚被邀请到天安门观礼,但她没有去。医院离天安门不远,听着排山倒海的欢呼声,林巧稚在产房静静地工作了一天。
中国妇联准备召开第一次妇联大会,筹委会为林巧稚送来代表证,她同样以“病人多”为由推辞了。
刚解放的时候,她说:“我要远离政治,我就是要看病。所以你们开会,跟我都没关系。”
林大夫不仅医术好,而且医德高尚。“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她为林徽因、冰心这些文化名人接生过孩子,我国著名“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就是由林巧稚接生的。
她不仅给周恩来夫人、朱德夫人、彭真夫人看过病,她更为社会上普普通通的妇女治病接生。她随身一个装着钱的出诊包,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
在林大夫中接生过的孩子中,有不少名字叫“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的。这是普通人家对一位医者最崇高的谢意与纪念。
凡是经过林大夫接生的孩子,她都会在出生证上签上英文“LinQiaozhi’sbaby”(林巧稚的孩子)。这个温暖的签名,温暖着每一对父母与孩子的今生今世。
终身未婚的林巧稚说自己“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这是生命的序曲,胜过人间一切悦耳音乐。
六:林巧稚留给世人最后的话。
一次,医学院的学生到妇产科见习。在学生观察产妇分娩过程的报告中,林巧稚只批了一个“好”。在某个同学的报告上,只比他人多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上露出豆粒大汗珠”。
这是林巧稚教导学生,你只有注意到了这些细节,你才能怎样去观察产妇,才会懂得守护生命,敬畏生命。
林巧稚不允许科里任何人用语言刺激产妇,她对一个呵斥产妇、不要叫喊的年轻医生说:“英语中,助产士一词是指“站得很近的妇女”。产妇把自己和孩子两条性命都交给了你,你是唯一能帮助她的人。你甚至没有权利说你饿、你累、你困。”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尤其生产过程中的妇女,每逢阵痛难忍的时候都会大声叫喊,但每当林大夫走近她们,用语言和轻柔的动作安抚她们,疼痛的产妇都会安静下来。瘦弱的林大夫具有神一般的力量。
林大夫说:“我不希望产妇们疼痛的时候大声叫喊,用手抓住床的铁栏杆,那样手会着凉,会落下病痛来。”
爱病人胜于爱自己,这一定是心有大爱的人才能做到。
原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给一位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早在“文革”前的年,她还捐出过两笔存款。一笔是她在美国学习期间节省下来的生活费,折合人民币约元;另一笔是她任中科院学部委员后积存下来的车马费,共元。
在当时,这些钱可是不小的数目。医院,希医院幼儿园的条件。
在生命后期,林大夫在轮椅上、病床上,用四年时间,用坚强的毅力完成了五十万字的著作《妇科肿瘤》。因为妇科肿瘤,曾经让她看到多少人生的痛楚,戕害过多少女性的生命。
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早早地立下遗嘱:平生积蓄的医院幼儿园、托儿所;医院作医学研究用;骨灰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呓语,急促地叫着:“产钳、快拿产钳来!”
她慢慢地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色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个,真好!”
林巧稚走完了她82年人生路,这是她留给世人最后的话。
作者:桐珈语无戒学堂优秀学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