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美誉,这其实是有些夸张的成分,因为绝大部分建筑融合了中式的建筑影子,属于中西结合的特殊建筑风格,而且两种风格比重上更倾向中式一些。不过位于鹿礁路34号,与日本领事馆旧址相隔的天主堂,或是一座完全西式的建筑。
中国近代历史上,列强除了利用炮火对东方世界武力侵犯,还利用宗教文化传播作为工具征服人们的思想,而这一举动甚至比侵略清朝还要早数百年时间。19世纪初一个叫马守仁的天主教神父,从台湾远赴到厦门,为了方便传播教义,马守仁把鼓浪屿上的一处房产与当时的法国领事馆交换,并在原领事馆边上拓建了一座教堂,这就是鼓浪屿天主堂。
之所以与法国人交换,或与马守仁是西班牙人有关,因为原建筑本身就是西班牙领事馆,只是后来西班牙逐渐衰弱撤出厦门。因此,只要再盖一栋教堂,其它的配套设施不需要进行重建,就可以形成一座占地规模不小的西班牙教区。
来自西班牙的马守仁,主持修建了这座教堂,使其可以完全地呈现出西班牙典型的哥特式教堂风格,与鼓浪屿上的中西结合建筑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是一座纯正的西方建筑。
建成的教堂,可以同时容纳两百多人,是上个世纪年代厦门最大的教堂之一,当年岛上的众多华人以及最早的原住民都是这座教堂的信徒。历史上马守仁除了在鼓浪屿上传播教义外,还兴办了学堂,有一定的贡献。
因厦门被迫打开通商口岸,19世纪-20世纪的厦门,成为了西方文化最早影响的城市之一。这座教堂也以此为起点培养了一批中国教徒,是早期福建天主教的发源地之一,也因此成为了福建,乃至整个海西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天主教教堂。
60年代天主堂被改造成工厂,直到80年代经过重新修缮才重新开放。后来这座教堂就成为了鼓浪屿乃至厦门做礼拜的一座老教堂。但我每次经过,都很少看到教堂里传来祈祷唱诗歌的声音,多数时间它被铁栅栏围住,只能站在外面观看。
我询问了一位在地上扫落叶的大娘,根据她的介绍天主堂仍会定时做礼拜。但近些年来,岛上的原住民越来越少,多数年轻人对宗教信仰兴趣不大,想来能够坐在这座教堂里默声祷告的人越来越少。如今这座百年老教堂,倒是大多数时候被一些婚纱机构作为背景墙拍照,其背后的历史只怕是慢慢淡去,无人所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