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曾厝垵,这里有着鼓浪屿的文艺小资,却少了鼓浪屿的拥挤嘈杂,在这里可以从早逛到晚,也可以从早吃到晚。这里永远不缺袅袅的炊烟,不缺拉着行李箱的游人,不缺抱着相机的文青。
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那些离开的和留下的
厦门很小,曾厝垵更小,它如同世界中的夹缝,如同彩色的海边曾厝垵站,在两座房子中间,取了一块最美的海,在每一刻每一秒变幻着不同的色彩。也好像这个村子,在城市与现代之间,留下的一份田园。
我很想把曾厝垵的美告诉给大家,但我怕有一天它变成了鼓浪屿,破坏了它最初的美好……
如果说从飞机上看夜晚灯火的厦门是一次惊艳亮相的话,那么在环岛路上和曾厝垵的擦肩而过,就是惊鸿一瞥了。
这座庄严的寺庙直接把我酝酿出来的伪文艺气息震慑住,气势慑人的石雕龙,色彩斑斓的雕刻,呈现着装饰性很强的闽南建筑风格。
这张照片有没有熊猫下山求学武功的感觉。这个有限空间的小渔村有着无限的人文关怀,自由的信仰天空下,人人安详平等。
这里的宗教信仰多元,跳海自杀的平凡女子,被安葬在海边,在招魂、超度的岁月里,慢慢以圣妈的形象接受代代村民的祭祀;西式的基督教堂里不久前台湾来的牧师和男女老少一起用闽南话做弥撒,唱诗班圣洁的声音,相信一样会感动上帝;还有藏在村旁的启明寺和需要寻找一番的伊斯兰信徒墓。
很低廉的房租,就可以搭建一个并不高远的梦想:开客栈、开酒吧、开画室,或者租间青石居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写诗唱歌。聚在一起喝一杯茶,有一个小院,有天有地,种草种花,养猫养狗。
如今一切都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悄然改变。四五年的光景。曾厝垵如同轮回般华丽归来。艺术村、或者家庭旅馆集中地。
从早到晚漫步在曾厝垵的五街十巷,到处都是这样具有文化冲击力的视觉反差。在城市的夹缝中,路过的或留下来的飞鸟,撒下一些种子,慢慢的在野地里发芽、生长。
在这里,建筑颇有特色,不论是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都书写着华侨遗风,随处可见的铁花和瓷砖也为这里平增了一份感觉。
这个曾经的小渔村,是厦门城市的发源地。当年的富人区,灯红酒绿。在沦落为城乡结合部的岁月里,小渔村成为许多人的收容之所,他们之中有农民工,有大学生,有画家,有歌手,有诗人。
有一家民宿客栈,名叫童年小筑,蓝白色基调的外墙,有点童年梦想中爱琴海的味道。小小的院落里各种盆栽,木桌椅木篱笆比比皆是,仿佛每个转身都是一处别致的小风景,让人舍不得停下手中的相机。
拿个盖章本,把小店挨个逛过去,你会发现每家店设计的章都透着淡淡的文艺范,不必担心店家有所嫌弃,他们正为你盖他们家的章而沾沾自喜呢
到文艺小店垵口、亲岛或是时光里慢寄明信片,你可以慢寄给未来的自己,也可以慢寄给你的朋友
在了解曾厝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曾厝的有趣,很大一部分是和这里的人有关。简单来说,这里的店主大多是年轻的80后,身上还带着年轻人的气性。
历史建筑和独特的宗教风貌并不是这里的全部,可别忘了,这里还有一群有趣的艺术家和年轻人。他们带来了各种别致的店铺,虽然其中有一些需要人们配合店主去满足一些奇怪的规定,但却乐趣十足,也能使游客们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小渔村的生活节奏和氛围中去。
感觉在这走一遭,都能收获满满的心灵安慰。寄放时光,留守天真。如果时光能够寄存。如果天真能够留守。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现实烦恼。偶尔还是要天真一点才可以过得舒心一点。让我们一直留存着小时候的天真吧。
来曾厝垵为了心境,也为了寻味滨海美食。滨海美食是以渔村海鲜和厦门小吃为主要菜品的。你来了曾厝垵,三五朋友可海吃深海鱼鲜,也可遍尝闽南各色小吃。文艺青年啖鲜望海、闲适雅座。
不来曾厝垵,文艺也枉然。厦门曾厝垵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从以往海边的一个小渔村蜕变成现在的文艺青年和屌丝的聚集地。
这里的闲适和自在,让我迷失,再重遇新的自己。正是因为知道已经失去的有多美妙,因此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这句话放到曾厝身上再合适不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厝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就肯定是它就像曾经的鼓浪屿,是个宁静又充满青春气息,有浓郁风情味儿的小渔村。
在不经意间,曾厝垵在社交媒体时代魅力四射,吸引了八方游客。连当地人都无法想象曾厝垵人气竟然如此火爆,名气青云直上,以至为被游客认为有了曾厝垵,何必鼓浪屿、一群人的鼓浪屿,几个人的曾厝垵。
这块属于东部海岸的海滩,有细沙有礁石,远处还有海岛和渔船。
这里有个性的小店,也有安静的酒吧,还有地道的小饭店;最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一群无比可爱的人,文艺,爱玩,喜欢旅行,喜欢摄影,喜欢交朋友。这就是曾厝垵,一个闽南小渔村,在它的名气还没大到给它带来太多浮夸之前,一定要来一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