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二年(年),清廷将台湾与厦门划为同一行政区域,两岸建立了割舍不断的亲密关系。厦门作为对台贸易的主要港口,享受了多年的繁荣。到了年夏天,一支英国舰队攻陷了厦门,接着挥师北上,留下一支人的部队占据鼓浪屿。鸦片战争结束后,五口通商,厦门于年11月3日正式开埠,越来越多的外国领事、传教士、商人和医生在岛上建造洋楼,环境逐渐改善。年,鼓浪屿划为公共租界,中国富人纷纷涌入,购地建房。这个小小的岛上,先后有英、法、德、美、日本、荷兰等14个国家设立领事,鼓浪屿的人口从人发展到人,增长了近4倍。而住在岛上的外国人基本上保持在两三百人左右,虽不过鼓浪屿人口的百分之一,但他们注入自己的基因和血统,主宰了鼓浪屿的命运。英美等国的商人、传教士纷纷在鼓浪屿建公馆、教堂、洋行、医院、学校,形成了集教会、教育、医院、民间戏曲等多元文化于一身的鼓浪屿文化。
其实,鼓浪屿绝大多数别墅,是南洋华侨和内渡台胞建造的。南洋当时多为欧洲殖民地,归侨们纷纷在鼓浪屿起建西式或南洋殖民地风格的别墅,如黄家花园,亦足山庄,金瓜楼,黄荣远堂,海天堂构,八角楼,船屋,观彩楼,杨家园,八卦楼……一幢幢洋气扑鼻,充满异国风情。衣锦还乡的华侨,希望用一种新的空间语言来宣示自己的独特存在。建筑是文化形态的直观呈现,以华侨富商潜意识为主体的建筑运动,将鼓浪屿的容颜彻底欧化。他们认为,厦门应该“脱闽”,成为一个国际开放城市,融入世界。民国初年,鼓浪屿建构起一个完全西化的上流社会,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上流社会因此在鼓浪屿诞生。当时所有厦门人都以进入这个社会为荣,甚至包括地方高级官员。鼓浪屿上流社会以惊人的财富、传奇的经历、开阔的眼界、杰出的商业才能,对厦门乃至整个闽南产生重大影响。他们主导了年代开始的厦门市政建设,使这座城市得以完成近代转型。今天厦门中山路附近还保存着许多当年建设的老街,骑楼、商铺,前店后宅,一派南洋情调。厦门也因此成为闽南地区最不闽南的城市。
民国初年鼓浪屿建构起一个近乎完全西化的上流社会,医院、学校、银行、邮局、教堂、码头、商场、俱乐部围绕着他们服务。图为年洋人们在鼓浪屿番仔球场举行网球比赛,近处一位赤脚的中国小孩站在场边观看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