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虽然不是福建的省会,也不是GDP最多的城市,但名气却远超过福州和泉州,这些年来频频登上旅游热门目的地。节假日高峰的厦门,鼓浪屿一票难求,厦大预约不上,曾厝垵人挤人。除了优美的风景之外,厦门的美食也是吸引了众多的吃货前来。本土特色小吃,开放交流的融合菜等都分外诱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今天来说说厦门那些名小吃背后的故事。
沙茶面
提起厦门小吃代表,沙茶面毫无争议登上第一。相比起土笋冻、薄饼(很多泉州的小伙伴会说起源于泉州),它是最具代表的厦门美食。来了厦门旅游,如果没吃上一碗沙茶面,就等于白来了。
去过东南亚国家的小伙伴就会觉得沙茶面的味道跟马来西亚一代的叻沙非常接近,而沙茶面的缘由也跟此有关。风味浓郁,但厦门的沙茶汤头往往多了一些花生的味道。这碗面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孝心的故事。
18世纪末的厦门,普陀山脚(现今的南普陀)住着一户人家,世代捕鱼为生。父亲早逝,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小小的肩膀早早的担起了一切。不幸,一场巨风卷走正在打渔的儿子,自此十年,杳无音讯,绝望的母亲哭瞎双眼,味蕾尽失。幸运的是儿子被一艘印尼商船救起,在船上当厨工,他发现印尼人煮肉都喜欢下一种叫沙茶的粉末,这样煮的肉色香味俱全。10年后儿子辗转回家,一日买来妈妈最爱的花生加入骨汤,母亲吃了一口竟然说:味道好淡啊!儿子欣喜若狂,去拿盐巴。发现盐巴用光,情急之下翻倒印尼带回的沙茶粉,于是,用它代替盐巴往面条上撒了些许。不料,母亲边吃面条边说:这是什么啊,太好吃了!儿子凑近这碗面闻,果然浓香四溢。从此母亲的味觉竟恢复了。
后来,为了生计,年轻人把煮好的沙茶面挑到码头和渔民交换一些日用品和鱼。渐渐的越来越多的船为了这碗闻名乡里沙茶面而停靠,时至今日,这碗为孝心而诞生的沙茶面,已经成为厦门小吃的代名词,更是厦门人及外来游客追捧的厦门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很多老厦门人的清晨就是从一碗热腾腾的沙茶面开始,每家的沙茶汤底又都有独特的味道,因此每家老字号沙茶面店都拥有它忠实的一票粉丝。而沙茶面的配料一般都可以自由添加,丰俭由人,从五六块一碗到近些年兴起的土豪的龙虾沙茶面都有。
土笋冻
这个可能是争议最大的厦门小吃,也是被游客称为“黑暗料理”。虽然土笋冻不能算是厦门土生土长的小吃,但在厦门的遍及程度也算是广泛了。很多初来厦门的游客听到土笋冻三个字可能会以为就是普普通通地像果冻之类的东西,甚至有些人见到实物了也不知道土笋冻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但是只要一介绍它里面是沙虫,很多人就不敢吃了。
而土笋冻的开山鼻祖据传说是我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囤兵厦门之时,曾经有一段时间,粮草紧缺。而郑成功治军严明,坚持不接受老百姓的任何资助。驻军当时所在地离海滩很近,将士们到海边挖出来大量的“土笋”,而郑成功每日仅食用以土笋煮成的汤。忧国忧民的郑成功为了早日收复台湾,经常忘记用餐,而其下将士经常要再次温热土笋汤。某日,郑成功不想让手下将士为他温热,直接食用凝成冻的土笋汤,没想到这味道比土笋汤要好,无意中郑成功发明了土笋冻!这种做法逐渐流传开来,经后人不断改进制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现在广为人知的土笋冻!
其实制作土笋冻的“黑土蚯”,学名叫可口革囊星虫,并不是俗称的沙虫,在福建沿海地区及浙江沿海部分地区的沿海滩涂均有生产。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先进行浸泡清洗,然后碾压让他吐出肚子里的杂质,接着用大火熬煮出胶状,最后冷却成型。看起来很可怕的“虫子”其实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山里有冬虫,海里有星虫”体现了土笋冻极高的营养价值。
好的土笋冻是不加明胶等添加剂,放久了会化掉,因此这道美食是必须“趁凉吃”,胶体Q弹,土笋脆爽,很多游客第一次看到不敢吃,但尝过之后就深深爱上。
薄饼
在闽南,如果说有一道在街头小巷,在寻常人家都能吃到的“大菜”,那一定是薄饼。当然,你在的地方可能叫它春卷或者润饼,有人觉得阿嬷做的最好吃,有人怀念妈妈做的味道,一口面皮里的香软馅料,总是塞得满满的,就快抓不住。
每年清明节前后,海蛎最肥美之时,就是吃薄饼的最好时机。在馅料的各种杂菜中,海蛎是一定要加入的,其他的比如包菜、红萝卜等等,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添加。
各种菜经过大火烹炒后再熬煮到软烂,味道相互综合,因此这道菜也特别受牙口不好的老人家欢迎。
最后包的过程也有讲究。底下先铺一层干料,比如厦门贡糖、花生酥、肉松等,涂上甜辣酱,再放入几勺炒好的馅料,最后将它裹起来。这个过程也是一种乐趣,在外面饭店有的也是会让食客体验这个过程,有的是直接将包好的呈上桌。
薄饼一定热乎乎的现卷现吃最有味,薄皮遇到唇齿,充盈的馅料就迸进嘴里。而关于薄饼也有个来历说法,据说是厦门人发明。明代嘉靖年间(——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儿嫁给了金门蔡厝人蔡复一(那时,金门属于同安县管辖)。后来,蔡复一官至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公务繁忙,日理万机,经常废寝忘食。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害怕长此以往,有损夫婿健康。于是,她就将一些鱼、肉、虾、菜、笋、豆等用微火炖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头,让他边吃边办公,一举两得。这种菜便被称为“婆饼”,厦门话“婆”“薄”同音,便又称为“薄饼”。它从官府传到民间,“夫人薄饼”又变成“美人薄饼”。
同安封肉
可能吃过的人会觉得跟东坡肉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在选材上都要用肥瘦相间的,但同安封肉在做的时候要将整块的肉用纱布包住装盆,加盖入笼蒸熟之,上桌才掀盖,所以叫做“封肉”。
同安封肉”据传是为纪念王审知被敕封为“闽王”而创制的食品。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授其方形大印。当时居住在同安地面的官员为庆祝他敕封“闽王”,举办了一场盛宴。席间一道佳肴,就是将猪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块,配上佐料(香菇、虾米、板栗等),用黄巾(即用白纱布浸煮北辰山的所产黄栀子叶而成)包裹,形如大印,下锅蒸煮,食时肉香扑鼻。四方形封肉恰似封王的大印,包裹的黄布犹如束印黄绫,布包为“封”。封者,“敕封”也,所以就叫“封肉”。
因为用纱布包裹,所有营养都被吸收进肉里面,而肉本身的滋味也不容易外流,这样做出来的封肉口感软糯,肥而不腻。现在也成了同安喜宴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大肠血
作为厦门另一个小众的黑暗料理,将大肠和猪血结合在一起,这种做法广泛流传于岛外的同安。大肠血想要好吃最关键的就是原材料要新鲜。这个新鲜可以用两个颜色的词来体现:一个是红一个是白。
红色是这个猪血,非常新鲜非常红;而白是指大肠非常白,整条下来没有一点黑斑。制作的时候要先将大肠洗净,将新鲜猪血灌进去,两头扎紧,然后在高汤中熬煮,说起来貌似不难,其实其中的工艺和步骤都很考验功夫的,要做好相当不容易。吃起来大肠柔韧,猪血细腻,汤汁也是鲜美无比。
大肠和猪血的结合,体现了闽南人对食材的运用。清肺滋阴,四季皆宜,因此也非常受厦门人的追捧。
这五样厦门旅游必吃的小吃,每样背后都藏着故事,你尝过么?当然,厦门的小吃还有很多,比如肉粽、芋包、花生汤等等,带上你的g胃来厦门吧,总有一样美食能俘获你的心和胃。
福建热门旅游城市,当地五种小吃推荐尝试,背后故事你了解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