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福州是福建的福州,而厦门是全国人的厦门。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之下,厦门的存在感的确一度超过了省会福州,外地人来福建玩首选一般都是厦门。但事实上厦门的历史远没有福州悠久,厦门岛也是近几百年才发展起来的,是一座近代移民城市。
厦门城建史:厦门原本指的只是厦门岛,在唐代以前这里就是一座无名荒岛。宋朝时,这座岛终于有了名字:新城;后因气候怡人,稻禾多穗,又名嘉禾屿。明洪武年间,为抵御倭寇海盗,建厦门城,厦门城建史由此正式开始。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之一,城市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境内鼓浪屿更是成为“万国租借”。(与山东的青岛感觉好像)
名字的由来:因嘉禾屿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海门岛”的下方,是漳、泉两地门户,民间按地理方位称此为“下门”,后来雅化成厦门。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现在的厦门市包括厦门岛(思明区和湖里区),以及大陆上的同安、集美、海沧、翔安四个区,常住总人口万左右,其中岛内人口占将近一半,人口密度达到了多人每平方公里,这个人口密度已经快要赶上狭小的澳门了。接下来我们就分为岛外和岛内两个板块来了解一下现在的厦门人基本都是来自哪里的?
(一)岛外:(同安和三都)
岛外地区虽然现在有四个区,但在历史上其实就分为同安和海沧(三都)两个地区,像集美和翔安都以前都是属于同安,甚至厦门岛最早也归属同安县。
1、银城同安,开疆余载,同安历史的第一缕文化曙光始于西汉时期,汉武帝左翊将军许濙奉令赴闽讨越,驻“同安营城”,是为中原入闽第一人。平叛后许濙奉旨“永镇斯土”,任驻闽都督,推广中原先进耕作技术。
北方汉人在历史共有三次大规模移民进入同安地区,始于晋朝永嘉之乱后,第一批汉人开始从河南固始一带迁入。第二批始于唐末黄巢起义后,河南光州地区义军在王绪、王潮等率领下进入漳浦、泉州一带。王潮之弟王审知(开闽圣王/八闽人祖),拜剑同安北辰山,获封“闽王”。另外像世界时钟的鼻祖——同安人苏颂,他的先祖苏益也是在这一时期随王审知一起移民到同安的。第三批就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耻南下的汉人以及忽必烈攻破临安后从浙江南下的南宋军队残部。
2、厦门地区历史上主要是归属泉州府,今日厦门各区中唯一拥有“漳州血脉”的地方就是岛外的海沧区。海沧也是厦门人口最少、岛外地盘最小的区,主要分布在海沧、嵩屿和新阳三个街道。这三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60年前,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那便是漳州海澄县,当时三地分属于海澄县海沧和新垵两乡,清以前统称为“海澄县三都”。
海沧的官宅就是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昰一行经海沧南下,在此地建有行宫,民间称之为官宅。抗疫英雄钟南山的祖籍据说就是在海沧钟山这里,其母亲出生于鼓浪屿上首富廖家。
同安人和海沧(三都)人都隶属闽南人,其先祖的来源也是一致的,统一讲闽南语。闽南语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原称“河洛语”,曾是中国商朝、唐朝和北宋时期的官方语言。
(二)岛内(包含鼓浪屿)
厦门岛是福建第四大岛(前三大分别为平潭、东山、南日),厦门岛现在分为思明和湖里两个区,鼓浪屿属于思明区。
厦门岛的第一批移民始于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大陆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陈氏族人住南边,薛氏住北边,现在陈氏也是厦门第一大姓。明朝洪武年间永宁卫的中左千户所设于厦门岛内,带来第一批军事移民。
厦门港最早是在明代漳州月港“隆庆开海”的带动下开始发展起来的,到明末清初时期,郑成功率军据厦门、金门,驱逐荷兰,收复台湾。当时他将厦门命名为思明州,思念明朝的意思。思明二字,沿用至今。
郑成功是厦门岛内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当年他屯兵在筼筜港到水仙宫(厦门岛西南片区)一带,发展了为军工服务的坊肆、商铺及海洋贸易,也使厦门岛这座港城成为闽南海上贸易中心。至今岛内还有很多人的祖先是当时郑成功的士兵。
年,厦门正式开埠通商。首先是在鼓浪屿成为万国租借,大批外国传教士、商人进入,随着开埠后岛上经济的发展,大批福建地区,主要是闽南地区的百姓和南洋闽南籍的华侨开始移民到厦门岛上。像鼓浪屿上的杨家园、廖家花园(林语堂故居)等都是祖籍在漳州的商人建的,现在鼓浪屿上的本地人很多都是之前归国的华侨后人。
一百多年来,西方传教士商人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到来,给小岛小城乃至于中国带来外面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思想理念,通过在岛上创办现代教育,为国人学习现代知识了解现代文明也打开一扇窗户。
(三)少数民族
厦门岛内最主要是少数民族是畲族,人口近万人,其先祖也是在多年前就移民到厦门岛上生活的,现在主要居住在钟宅畲族社区。
厦门在福建省地级市中面积最小,但人均GDP最高。随着厦门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进入厦门,平均每年净增长在10万以上。省内移民为主,像来自泉州的南安、安溪以及漳州的龙海还有福州地区的比较多,占比在一半以上。现在土生土长的老厦门差不多只有几十万人了。
中国人的海上花园,爱厦门,爱鼓浪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