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倪熊
历史,的确很难。时间长了,很多事就比较难讲了。
这事儿有点搞了,胡搅蛮缠的,剪不断,理还乱。我说的是吴添丁阁,厦门鼓浪屿安海路6号的这栋旧楼。门口的标牌注释既有始建于年的“蒙学堂”旧址,也有标识始建于年门牌。两个渊源。各执一词的自圆其说,仅只一段百来年的往事已经纷纭杂说。
好在房子还是这一栋,建筑面貌很清晰:应该算是文艺复兴风格的一座两层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所谓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是指建筑正面一、二层均有横向连续七个圆拱券的连拱券廊,方柱支撑;一楼拱廊正中外墙上有灰塑“吴添丁阁”四字。红砖墙体,白灰墙面,两坡屋顶,装饰古朴素雅,个性鲜明)。
平面为矩形,坐西北朝东南,面宽22.7米,进深16.2米。布局为前面庭院,较小,在院墙的装饰中采用了传统园林的花漏窗及传统吉祥图案装饰;楼上楼下都是正中大厅,两侧两厢房的五间窄长房间。
“吴添丁阁”就是一搞。说是这栋建筑建于年,最初为殷承宗祖父的私宅(殷承宗曾经在以前很多年里估计是中国最有名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十年”期间因成功改编、演奏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声誉)。年,菲律宾华侨吴添丁买下这栋宅园,并在建筑入口二层的凭栏处加造了“吴添丁阁”匾额。
吴添丁就有点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含糊其辞了,门前门口完全可以招摇过市大张旗鼓表明某人某宅,大可不必不伦不类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凭栏处加造字迹不大的“吴添丁阁”四字,所以我隐隐觉得不应该简单的解释为:吴添丁,显然人名,吴添丁阁,显然其屋,而其余不知其祥这样的含糊其辞。
但是如果把“吴”作“吴下阿蒙”解,“添丁”无非就是孩子的意思,接下来,迎刃而解:既然没有别的标识声明此处为蒙学堂,那吴添丁阁其实就是蒙学堂。一个机构或者单位是应该有个不同于门牌的识别,可以显而易见,而不是什么一个不知其祥甚至莫须有的华侨吴添丁。某家某户何必另类各别,大宅大户多了去了,显赫身份只需看房屋建筑。
“蒙学”意为启蒙之学。蒙学堂是一所教育学前儿童(4——8岁)的幼教机构,其前身是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韦玉振的妻子于年在邻街鼓新路创办的家庭幼稚园。年至年间,幼稚园搬到这儿,改名为“蒙学堂”,这是20世纪初鼓浪屿学前教育设施的代表,是当时鼓浪屿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之一,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就曾在此接受启蒙教育。后来蒙学堂迁往现永春路“怀仁女学”旧址,更名为“怀德幼稚园”,也就是现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幼儿园的前身。
再一搞是建筑年代,令人恍惚的就是门牌标识清清楚楚标明此为始建于的清代建筑。又有一言之凿凿的说法这儿是鼓浪屿英华书院旧址。年前后,来自英国伦敦的山雅谷牧师受教会之托负责创办一所英式中学,他不知多少次徘徊于这幢因为门前有棵荔枝树在老鼓浪屿人口中的“荔枝宅”前。虽然教会的经费并不十分充足,但困难主要来自于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
自年外国势力进入厦门有了近60年的开发经营,土地几经流转,要在19世纪末的鼓浪屿找到一块适合办校的地方并不是很容易。晨风夕阳,烈日炎炎,山雅谷没少在这座小岛上转悠,直到在安海路6号的吴添丁阁前驻足下来。说不清楚也不知道山雅谷与屋主之间到底是如何谈成的交易,英华书院就此开始了。
言简意赅的一语双关:英格兰与中华合办之学院,因此又称“中西学堂”,意在培育社会之精英精华。英华书院只收男生,以“诚智”为校训,很是具有英式教育范儿。课本从英国购买,教师大都为英国人,上课一律用英语,模仿英国高初级学制(高等学堂及初级学院),类似于现在的大学预科制。
两年后的年,起初诸事并不完备。从一间教室开始一所学校,在当时鼓浪屿是常见的事儿。两年后,年,一个来自新加坡的正宗闽南人郑柏年在30而立之年,被英国伦敦教会选派,随金禧甫牧师到达鼓浪屿,接手英华书院,开创他一生的事业——协助英国人创办英华学院。这座以后以人才辈出精彩纷呈的学校,成为百年名校厦门二中的灵魂和核心。
名为舍监实为主理的郑柏年与鼓浪屿人打交道自然比洋人容易得多,大到征地建屋与人交涉,小到桌椅板凳,笔墨纸砚,诸如此类林林总总拉拉杂杂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几年之内,大礼堂、宿舍楼、浴室、膳厅、小运动场等一个个都建了起来。英华书院由荔枝宅一楼之微迅速扩大成一座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近代化书院。
年,学生已增到数百人,成为福建著名中学校,扬名东南亚。年,郑柏年再赴南洋为英华募捐筹款,回来增建了一幢两层楼房,附设英华高级小学班。年,英华书院更名为“英华中学”。同年,郑柏年出任首任华人校长。
但是,除了这栋旧楼,据说年英华已然形成蔚为壮观的“同”字壳楼群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倒是旁边紧邻的笔山路7号郑柏年的别墅,和同在安海路上标明英华书院教职员工宿舍的另外几栋老宅,以及就在楼后的厦门二中,隐隐约约依依稀稀仿仿佛佛诉说着这曾经的风雨变幻。
厦门二中是由英华中学(年创办)、毓德女中(年创办)、怀仁女中(年创办)、厦大校友中学(年创办)等鼓浪屿岛上诸中学几经组合而成。年8月私立厦门英华中学并入,原英华中学所在地成为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永久校址,现在是厦门二中的初中部校区。年,鼓浪屿英华书院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5月,源于年的漳州片仔癀第一座异地博物馆在此正式开馆迎客。据说明朝末年有宫廷御医不满朝廷暴政,携片仔癀秘方出逃流落至漳州,隐居在璞山岩寺削发为僧,依据宫廷秘方,用上等麝香、牛黄、田七、蛇胆等名贵中药材炼制成药锭,专治热毒肿痛,内服外敷均可。
当时附近百姓患疾者甚众,寺僧广为施治,无不药到病除。因为切片分服,每次一片即可退,因此民间俗称“片仔癀”,被誉为“佛门圣药”。“仔”是闽南方言中语气词,“癀”即热毒肿痛。年,片仔癀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鼓浪屿安海路6号的吴添丁阁,这栋太过扑朔迷离的蒙学堂旧址或许也叫英华书院旧址,修缮后作片仔博物馆,作为公共历史文化资源向公众免费开放,应该也是物尽其用物有所值,多多少少成就了些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让来自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也见证了一些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