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江南的八月,仍然是闷热且潮湿的,天空中即便下一场暴风雨,也感觉不到一丝凉爽。
一艘巨大的船只停靠在长江边上,三根巨大的桅杆耸立在甲板上,从船身两旁74门大炮来看,这不是一般的民用商船,而是军用巨舰。
“总算签完了!”
军舰中的一个宽敞房间里头,围满了人,他们深目高鼻,穿着西洋礼服和军装,发出这声叹息的不是这些英国人。
圆桌旁,坐着三个约莫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他们身穿长袍马褂,头顶花翎顶戴,长吁了一口气,皇帝交给他们的任务,总算完成了,脑袋和官位,也总算是保住了。
此时此刻,正是年的南京下关江面上,鸦片战争的尾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现场。
鼓浪屿,在战争中被英国人侵占,自然成了他们的筹码之一,直到年,英国人才恋恋不舍的将这座小岛交还给了清政府。
此时距离《南京条约》的签订,已经过去了三年之久。
厦门在条约中是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与其一江之隔的鼓浪屿,成了英国人率先经营的地方。
彼时,厦门岛人口众多,英国人虽然船坚炮利,但对于这个完全陌生的东方国度仍然满怀戒心,不敢贸然大肆移民居住城中。
鼓浪屿四面环海,岛上的渔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对于英国人构不成威胁,这里进可刺探东南沿海的情况,掌握东南沿海制海权,退可溜之大吉,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安身立命之地了。
殖民,是一个文化对另一个文化的侵袭,历史上要想完美的统治一个民族,唯有令他们臣服于文化的力量之下,才能长治久安,而军事,只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罢了。
远在汉唐之时,中原皇帝对待匈奴、突厥等游牧异族,一边是军事的压制,一边是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久而久之,醉心于华夏文明的异族们,便大声高呼“天可汗”了。
英国人号称“日不落帝国”,对于这一套早已了然于心,甚至比之中国汉唐的手段,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君不见今日之“英联邦”国际组织,依然由53个独立主权的前殖民地国家组成。
于是在年前后,英国人便在鼓浪屿之上,建立了教会组织,随后美国人来了,法国人来了,欧洲列强们排着队来了,岛上开始遍布着与中国传统建筑完全不同的大洋楼。
鼓浪屿上与世无争的岛民,温暖的阳光、金色的沙滩、碧海上滔滔的波浪,成为英国人眼中的天堂,当时的英国领事馆设在厦门岛内,而领事官和全副武装的士兵则在鼓浪屿上居住,每日每夜不辞辛劳的往返两岸之间。
来自美国的传教士雅裨理在登陆鼓浪屿后,向当地岛民租了一间小房子,窗外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他由衷的赞叹:这是我多年渴望和祈求的所在,它比我以前见过的任何地方都理想。
随着英国军舰和传教士的进入,来自外国的商人们趋之若鹜,中国广大的人口和商业前景,让这些西洋商人思之若狂,纷纷以鼓浪屿为跳板,进入庞大的中国腹地。
二十年后,英国人审时度势,干脆把领事馆迁到了鼓浪屿之上,省得终日奔波不休,在“日不落帝国”的影响之下,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奥地利人……依样画葫芦,鼓浪屿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建设高峰。
又过了二十多年,一群身材矮小,留着八字胡,眼神中透着狡黠奸猾的人来了,他们趁着“甲午战争”胜利的余威,来到了鼓浪屿,并且目光贪婪地望着对面的厦门。
日本人来了!
二、万国建筑
在去往鼓浪屿的码头、游船上,密密麻麻挤着人,来自天南地北的口音,在浑浊的空气中发酵。
我站在游船二层的栏杆边上,望着江天一色,远远的看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掩映在树丛中的典雅建筑。
鼓浪屿名声鹊起后,受到的非议颇多,甚至很多人在登岛一游后,觉得徒有虚名,与外界的溢美之词并不相称。
据说鼓浪屿在近年,最多的一年中,接待的游客多达一千多万人,而仅仅不到两公里平方的弹丸之地,又如何承受如此规模的人流量呢?
显然,过度拥挤、过度商业化并非鼓浪屿本身之过,这是中国各大风景名胜的通病,而这个通病显然与景点本身的文化、历史价值并无关系。
在一处规模宏大的两层红色砖楼前,我停下了脚步,望着欧式拱形门窗,巨大的院落,一眼看不到边,一块石碑上惊心怵目的篆刻着——“日本帝国主义厦门领事馆、警察署地下监狱”。
可以想象,被中国历朝历代蔑称为“倭人”的东洋人,在“甲午海战”中第一次击败东方大国时,心情是多么愉悦,当日本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将大使馆建在鼓浪屿后,气焰又是多么嚣张狂妄。
这一群穷凶极恶的海盗,比之西洋人更加无耻,更加残暴,他们得陇望蜀,抢占了台湾岛,进而窥视厦门。
可悲,可叹,可气!
悲叹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愤怒于清廷的腐朽不堪,使我泱泱五千年华夏,遭受如此奇耻大辱。
面对日本人得寸进尺的野心,美国人打起了小算盘,为了不使自家利益受损,便建议清廷官员将鼓浪屿划为“公共地界”,以此由列强管理,并“兼护厦门”,经过数轮谈判后,清廷同意了这等主张。
就这样,鼓浪屿沦为租界地区,为了防范一个强盗,将家业永久的租给了另外一群强盗,简直荒天下之大谬。
弱国无外交,我站在游人如织的道路上,扼腕叹息。
然而鼓浪屿成为“公共地界”后,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自然吸引了众多富商巨贾的注意,毕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这座拥有无数列强使馆的小岛,可以说是全中国最安全的地方了。
巨大的林氏府和菽庄花园便有着同一个主人——台湾板桥林家的林尔嘉,林家曾是台湾岛上的大族,也是岛内商业首富。
“甲午战争”后,清廷割让台湾,林尔嘉的父亲不愿沦为亡国奴,举家迁居鼓浪屿,林尔嘉继承家业以后,于年花费巨资修建了菽庄花园。
中国江南园林,多小巧精致,唯有菽庄花园,气势磅礴,引海入园,园在海中,海在园内,相得益彰。
漫步于横架在海上的花园路径,听着耳旁鼓浪震天,海风吹拂,不禁由衷感叹,非有林尔嘉那泼天的家业,如何打造这等气冲斗牛的海边别墅。
天风海涛,我站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回首百年的风云聚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归去
历史是矛盾的,西学东渐,洋人不仅带来了野蛮,也传播了新的文明,一种与东方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随着洋人的到来,在鼓浪屿生根发芽。
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
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女子校园。
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妇产科的奠基人——林巧稚。
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汉语拼音第一人——章。
随着现代西洋音乐在鼓浪屿的散播,这里也成为了著名的音乐之岛,诞生了众多音乐名家,岛内人均钢琴拥有量曾是全国第一。
优美的钢琴码头,缓缓流动的琴音,向游人欢呼着,装饰成钢琴模样的博物馆内,陈列着世界上弥足珍贵的各类古老钢琴。
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那两层楼高的巨大风琴,足以让人在精湛的音乐制造技艺之前,仰首,瞠目结舌。
年,鼓浪屿以“国际历史社区”的头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助力中国成为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善于博采众家之长,来自印度的佛教不正是例证之一。
而我相信,鼓浪屿岛上那些或中、或洋、或中西结合的建筑物,也将会是未来中国兼容西方文化的历史见证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