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鼓浪屿 >> 鼓浪屿图片 >> 正文 >> 正文

医路走来百姓健康更有保障厦门驶上建设

来源:鼓浪屿 时间:2023/3/19

海西晨报记者曾昊然

医疗救治能力不仅反映了一座城市的保障水平和文明程度,而且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年以来,老百姓看病就诊越来越方便,从跨海、跨岛,到在“家门口”就能问诊北京上海的专家;从排长龙挂号,到手机上就能轻松预约专家……巨大的变化,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健康越来越有保障。

根据厦门市卫健委的统计,厦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从年的个,发展到年的个,增长了近9倍。未来,还会有更多高水平医疗机构落户厦门。

厦门市卫健委表示,“十四五”期间,厦门市将全面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力争到年,基本建成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医院

▲医院效果图

▲医院

▲厦医院

百年“老字号”从鼓浪屿走来

刘志华(化名)今年快80岁了,谈及30年前“漂洋过海”看病的日子,他记忆犹新。

刘志华家住中山公园附近,是一位肾病患者。刚患病时,他常坐渡轮到鼓浪医院看病。他家里还保存着当年的病历,上面清楚记录着治疗历程,全由医生手写完成。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耕耘,病历不再需要手写,医院信息系统上线了。年,为了加快跨岛发展,提升岛外医疗服务水平,医院与陈嘉医院合并,新的医院在集美落成。

院址变了,服务不改。刘志华仍然信赖这家百年“老字号”,经常坐车到集美去看病,他还介绍朋友前去就诊。从“跨海看病”到“跨岛看病”,包括刘志华在内的众医院的变迁和医疗水平的提升。

“当年在鼓浪屿上,设备还很落后,很多检查都没法做,还要开了医嘱跑到福州去做。现在90%医院完成,方便多了。”刘志华说。年到年,医院从二级甲等逐级晋升医院,门急诊量翻近七倍,住院病人增长近六倍,床位规模扩大近三倍。

年成为厦医院后,医院不仅承担着辖区内百姓医疗健康保障任务,还承担医学教育的神圣使命,医疗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顶级医疗专家从上海走来

从承载各方殷殷期望开业运营,到扎根百姓心中成为备受赞誉的“医院”,医院只用了不到五年。

82岁的市民张老伯患有持续性房颤,需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去年,听说医院有上海来的知名专家,他慕名求诊。医院心外科主任、医院心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团队成功为张老伯实施了福建首例单纯微创左心耳夹闭术。

张老伯的故事是医院为众多患者精心诊疗的一个缩影。过去,市民想要看国内顶级名医,要到北京、上海去;现在,越来越多市民有机会在“家门口”享受到顶级专家的服务。

作为全国首家揭牌成立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创新推行“同质化”管理模式,依托上海总部医院的优势学科资源,同步开展的一大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50多项厦门乃至福建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

这是特区发展带来的巨变,医院用热情和智慧谱写卫生事业崭新华章。

医院从未来走来

过去,家住海沧区东孚街道东瑶村的吴欣(化名)时常带着生病的孩子,花几个小时进岛、挂号、看病。“为了让孩子得到最优的治疗,我都会请假进岛看病。孩子若是高热、重感冒,一来一回就得折腾上两天。”过去像吴欣这样从岛外来岛内看病的情况不在少数,这种局面正悄然改变。

针对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岛内岛外发展不均等实际,厦门市委市政府通盘考虑,布局全市,加快推进医院、医院、医院等一批岛外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

医院就位于东瑶村附近。“医院了,走路10分钟左右就能到,以后不用奔波折腾到岛内看病了。”吴欣说。据了解,医院项目位于马銮湾新城西部,定位医院,重点打造肿瘤和急危重症两个特色专科,总体规划张床位。医院预计于年6月底预开业。

在集美新城核心区西侧的医院项目工地上,高大的吊臂塔在空中来回穿梭,医院大楼正在落架,红瓦红砖的嘉庚风格与青砖灰瓦的华西风格有机融合。医院作为省市重点民生工程,定位为国内一流的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医院,将引进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打造区域性医疗高地和疑难重症诊疗中心。项目正逐步拆除外架,进入装饰装修阶段,预计于明年建成交付使用。

数读

“老去身犹健,秋来日自长。”诗人陆游的这个愿望,在厦门逐渐成为现实。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厦门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均期望寿命由改革开放初期的70.03岁,增加到年的81.04岁;婴儿死亡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6.03‰,下降到年的1.9‰。

根据卫健部门的统计,厦门市户籍老年人口逐年上升。截至年10月,厦门市户籍百岁老人共人。

厦门市卫健委表示,到年,厦门市全市人均期望寿命将达81.63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十万分之12以内,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国内副省级城市领先水平。

责任编辑:周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