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鼓浪屿 >> 鼓浪屿图片 >> 正文 >> 正文

走进特区建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家庭追溯厦门

来源:鼓浪屿 时间:2023/3/19

[新闻页-台海网]

年厦门经济特区动工兴建,从一开始的2.5平方公里,到如今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在一步步的蝶变过程中,是一个个、一群群新老厦门人共同的努力和付出。

  他们有的为特区选址进言,亲眼见证过“第一炮”的轰鸣;有的在码头上见证厦门港务发展的风起云涌,从原来的手扛肩挑,到如今的智能化作业、集装箱吞吐量破千万标箱;有的则坚守在公交车驾驶室内,从汽油车、机改车、柴油车、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到现在的纯电动客车,驶过一条条街巷见证厦门的道路越来越宽、乘客越来越文明,城市越来越焕新;有的夫妻搭档参与到实业发展中,见证厦门一些品牌的成长历程。

  本期家访,记者走进四个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家庭,透过他们的回忆,了解那一段满载着汗水与笑容的建设故事。

  从特区选址到开建情形

  他们是特区第一炮的见证者

  关键词:回忆

  ●出镜人物

  杨永成,86岁,厦门市湖里区凤湖老人协会会长,厦门市杨氏联谊总会会长。妻子陈淑汝,86岁,退休。

  ●地址湖里区凤湖街

  ●心愿

  希望厦门发展越来越好,工厂迁到岛外后那些闲置的厂房,也可以得到越来越多元的运用。

  杨永成(中)和陈淑汝(左)。

  周二下午在杨永成家客厅,听丈夫聊起特区刚开建时的光景,86岁的陈淑汝笑着比划起尘土飞扬的样子,又抬起双腿仿佛要在地板上跺出一个个脚印,她边比划边笑道:“那时真的是,风来是‘英(飏)国’,雨来是‘印尼(泥)’。”

  听着妻子形象的表达,杨永成也笑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年的那一天。那天,杨永成到当时位于吕厝的前线公社办事,巧遇专门负责厦门经济特区建设选址调研工作的干部黄益秋,当时有三个地方备选,分别是湖里社、筼筜湖和马銮湾。公社书记陈乐立即推荐说:“老杨就是土生土长的湖里人,你要了解什么他最清楚。”

  “那我肯定是力荐湖里的。”杨永成拿出一幅历史地图,指了指当时还是一串小岛的象屿、中屿、虎屿说道:“湖里既临海,地势又高,有多处山头易于平整土地,长海岸线又可做港口。”此外,他还介绍了当时湖里社的其他优势:7个村8个生产队,多亩土地和多优质劳动力……杨永成说,当时他也只是提出自己的想法,最终选址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年10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厦门经济特区时,选址正是当时的湖里社。杨永成拿出自己整理、珍藏的相关报道,指着里头的关键信息又介绍起来——一开始的经济特区只有2。5平方公里,要建工厂就得征用土地,作为农村干部,杨永成本着小家服从大家的理念,除了70。05元的青苗赔偿费外,没有再索要其他赔偿金。“村民们都没要,我更不能要。”杨永成说,正是因为特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大家才能拥有如今的生活。

  陈阿婆回忆道,丈夫当时一周才回家一趟,自己每天凌晨就得起床,边煮饭边给门口的菜地浇水,等孩子们吃完饭又要上山去浇水种菜、养鸡养鸭,十分辛苦。厦门经济特区开建后,她不用再去地里干活了,户口本也换成了城市户口,孩子们也去厂里工作了,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有盼头。

  “我还记得‘埔崙仔顶山’上的特区第一炮,特别响亮。”杨永成指了指窗外的街道说,随着“第一炮”打响,印华地砖场、东南铝业、厦华电子厂、酒店、免税商场仿佛雨后春笋般一栋栋拔地而起。他们老夫妻俩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幸福,作为见证者和亲历者,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厦门日报记者刘少敏图/记者张江毅)

  从标箱到破千万吞吐量

  他是港务发展的参与者

  关键词:振奋

  ●出镜人物

  吴建良,58岁,厦门港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委会顾问;妻子李萍,58岁,退休;女儿吴若然,31岁,企业文员。

  ●地址湖里区后埔东里

  ●心愿

  希望厦门的港务发展越来越专业,在未来能有更多创举。

  吴建良(左一)、李萍(左二)及其女儿吴若然(左三)。

  “这个是年万标箱的纪念品。”周四晚上,吴建良站在客厅柜前,如数家珍地介绍起自己的“港务历史纪念物陈列柜”。妻子李萍笑着说:“我认识他那会儿他还是个理货员,晒得那个黑哦。”

  “当时装卸货物都是手拉肩扛的。”吴建良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年从部队退伍时恰逢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港口发展十分迅速,他被安排到和平码头当理货员,不仅要站在甲板上风吹日晒,还得三班倒。好在妻子十分理解他的工作,两人于年相识后很快便步入婚姻的殿堂。

  “那时大家一说到港务,就觉得是码头扛货的。”吴建良说,一开始只有和平码头,大点的船就得去鼓浪屿的后锚地锚泊,由小船接驳减载。后来东渡码头一期工程建好也只有4个泊位,不过总算有了桥吊、门机等设备。随着不断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家对港务的认识已经完全变样了,开始带上“自动化”“先进”等形容词。吴建良的工作也从码头理货员,到理货公司政工干事,再到港务局办公室秘书。

  年是吴建良最忙的一年,6月份厦门港务局在全国率先实行政企分离,会议纪要、批文申请十分琐碎繁复;10月份厦门又首创全国第一个联检报关中心,实现报关、查验、通关一栋楼办公一条龙服务,口岸单位要入驻,公交路线、过路天桥要增设,吴建良都要去参与协调,当时有好一阵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

  “那阵子我就像放飞的小鸟,可自由了。”女儿吴若然拿过父亲手中的货轮模型,笑着说自己小时候最怕看到老爸回家“臭脸”。李萍闻言立即点头赞同,补充道:“对,他就是在外笑呵呵,回家摆臭脸。”“我的错,我的错。”吴建良被妻子女儿联合“声讨”,只得笑着认输。

  “看着如今的港务,这些都是值得的。”吴建良说,年厦门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第一支纯港口股在香港上市,他作为职工监事前往参加并参与会务工作,看着各个相关单位和船公司送来的花篮从宴会厅一直摆到酒店大门口,就仿佛看见厦门的集装箱标箱从年的标箱到年的万标箱。而如今,厦门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早已破千万,这种爬台阶式的加速度增长,让所有港务人都倍感振奋。(厦门日报记者刘少敏图/记者张江毅)

  从20多条到多条公交线

  他是交通变迁的亲历者

  关键词:坚守

  ●出镜人物

  陈小平,51岁,厦门鹭城巴士集团88路公交车驾驶员;好友庄毅,52岁,建行工作人员。

  ●地址禾祥西路

  ●心愿

  希望每个公交驾驶员能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我们也会不忘初心,始终如一,为广大市民乘客出行,提供最安全,舒适,准点的行车服务。

  公交车驾驶员陈小平(中)给好友庄毅(左)介绍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

  电视柜上粉色公交车玩具,成了陈小平家中亮眼的装饰品。“女儿在上海工作,这玩具是她前段时间送我的。”看着粉色玩具车,陈小平脸上略带羞涩,摆了摆手说道:“女儿小时候总以我是公交车司机为豪,甚至多次央求妈妈带她坐我开的公交车。”

  庄毅是陈小平结交30多年的老兄弟,他是这么形容老陈的——老陈23岁接触公交,把青春献给公交车事业,就连老婆也是开公交车认识的。陈小平憨笑解释道,年他刚跨入公交车行业就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当时妻子是公交车售票员,不到一年两人就结婚了,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

  陈小平是厦门本地人,当谈到公交路线时,他能够如活地图般滔滔不绝讲述着厦门各条路线的变化。

  “从汽油车、机改车、柴油车、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到现在的纯电动客车,每驾驶一种新车型都能够感受到公交及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陈小平记得,刚入行开的老式公交车方向盘很重,尤其在窄一点的道路拐弯,就得一个劲打方向盘。当时公交车没有空调,车发动机一发热,夏天驾驶室热得像蒸桑拿。现在的公交车就大不同了,有了空调,冬暖夏凉,就连方向盘操作起来也顺畅多了。

  “我刚开公交车时,岛内不少主干道已是柏油路,但有的道路比较窄,路面不平且弯道多。现在道路宽了很多,有的交通要道也建了立交桥。”从枋湖通往轮渡是陈小平开最久的路线。年,仙岳路还只是4车道,每当上下班高峰期,进出海沧的人多了,仙岳靠近海沧的路段就容易堵,现在该道路早已拓宽成了6车道,还设立了立交桥,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

  51岁的陈小平已经当了28年公交人,从业以来,他还留意到公交线路、站点以及市民的乘车习惯也发生了变化。陈小平说,过去岛内只有20多条公交线,现在已有多条公交线。那时公司车辆不多,所以高峰期出车时几乎趟趟爆满。陈小平笑着说:“乘客多的时候,售票员都得帮忙把乘客推上车,而现在大家会有序排队,遇到老弱病残大家也会让座。”

  “以前的湖滨南路,放眼望去楼层平均就6层。数十年间,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见证了厦门的变化,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坐在小小的驾驶室内,用心感受这座城市在未来的发展。”陈小平欣慰地说。(厦门日报记者张玉榕图/记者卢剑豪)

  从一杯椰汁聊到饮料厂辉煌

  他们是特区成长的陪伴者

  关键词:扶持

  ●出镜人物

  刘新德,75岁,山东荣成人,厦门古龙集团退休干部;妻子卢晓雯,69岁,福建厦门人,原厦门绿泉实业总公司退休干部。

  ●地址思明区湖滨一里

  ●心愿

  希望外孙女能在明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上心仪的学校。

  刘新德(中)和卢晓雯(右)。

  年来到厦门的刘新德,说起话来未改北方人的字正腔圆,不过,他同样能熟练地用闽南话与人交谈,甚至教妻子卢晓雯说一些地道的闽南话。刘新德说,近40年来,他已融入厦门太深太深。

  最初,刘新德在原厦门自行车厂担任车间副主任,经历过好几次扩大生产,原址就在如今的万象城附近。后来进入原厦门皮革工业发展公司、厦门古龙集团等特区“老牌”单位,他与工友们打成一片,练就了不错的闽南话。

  “我的太太是年回原籍厦门工作的,那时特区才批准设立不久。接下来,我要隆重推荐我太太的经历!就从这杯饮料开始说起吧!”说话间,刘新德给记者递上了一杯椰汁——它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下属品牌,而刘新德的妻子卢晓雯,正是可口可乐最初在厦门合作生产时的重要见证人。

  年,卢晓雯所在的原厦门蜜饯厂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合作,在饮料车间进行生产灌装,是最早一批与外资合作的工厂之一。她回忆,当时需要用外汇才能购买可口可乐的主剂。随着业务扩张,饮料车间独立出去,成立了原厦门饮料厂。卢晓雯也因此在饮料厂见证了一系列辉煌——可乐、雪碧、芬达等产品逐渐走入百姓家中。“当时,饮料厂风光无限,是厦门一面辉煌的旗帜,我负责接待大量国内外前来参观学习的宾客。”后来,卢晓雯调任厦门华荣食品有限公司,“鹭芳”等利乐包饮料也从那时逐渐风靡。

  卢晓雯在当时担任所在单位的副厂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等重要职务,还获得了厦门市劳动模范的荣誉。而刘新德主动为妻子做起了“高参”和内助,从不吝惜为她出谋划策,还自学电脑系统操作,给妻子拟方案、印文件,有时还要负责接女儿回家。

  “我们夫妻俩很荣幸能够伴随特区建设多年,而这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夫妻俩在厦门完成了电视大学的学业,此外,二人退休后也长期活跃在湖滨一里的社区工作中,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现在,卢晓雯是社区“爱心妈妈帮教团”的重要成员,刘新德是年纪最大的现役义务交警。(厦门日报记者赵张昀图/记者张江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