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鼓浪屿黄家渡口“满载”过渡的木船
▲收钱载客
▲人货混杂
“走进鼓浪屿,是为了它的美。我却看到,鹭江上,那么多生命在做赌注。一艘艘飘摇的木船,用生命约会。”这是一位市民寄给海峡导报的一封信。几天前,她搭木质小船去了趟鼓浪屿,便开始深深地为鹭江上往返的木船担忧——乱象迭起,险象环生。
这组系列报道,便因这封信而来。
没有什么,比安全更为重要;没有什么,比生命更为可贵。
只能载客25人的小木船,却挤了80多人。没有护栏,没有扶手,乘客的脚已经踩上船舷。这就是前往鼓浪屿的木船。
昨天,导报记者多次前往第一码头渡口和鼓浪屿黄家渡口暗访,木船乱象让人吃惊——收费没个准儿,价格随便吆喝;时间没个准儿,人满了才开;载客量没个准儿,超载两倍也敢开;安全没个准儿,人货一起抢道。
收费没个准5块、10块随便吆喝
“鼓浪屿、鼓浪屿,5块、5块,不排队,人满就走、人满就走。”
第一码头的木质小船,生意红火。昨天下午4点多,岸边并排停靠着七八艘木船,几名皮肤黝黑的男子在码头过道上吆喝拉客。“的哥带我们来的,轮渡码头人太多,这边不用排队。”一游客说。“5块钱,马上就开船了。”男子对着过往的人继续吆喝。
掏了5块钱,导报记者也坐上了木船。“钱就给我。”男子把钱揣进口袋,没有任何票据。
下午5点半,导报记者重新来到第一码头,只有一艘木船停靠在岸边,男子直接开价10元。“我们好几个人,能不能便宜点?”“不行,一人10元。”“刚才还5元。”“那是刚才,现在就我这艘了,最后一艘了。”
“5元、10元,还有7元、8元的,看情况,还有元包船。”一船家说,如果人少,遇到砍价的游客,就便宜点。
时间没个准等了47分钟,船才开
昨天下午3点多,导报记者上了一艘木船。船家说,马上就开船。
等啊等,10分钟过去了,木船没动;又10分钟过去了,木船还是停靠在岸边。船上有人不耐烦了,开始站起来走动。
又过了5分钟,马达声四起,木船开动。正准备离岸,船家瞥见岸上几名游客走过来,急忙跳下船招呼,很快,又带着4名游客上了船。这时,船家才将挂在岸上的铁钩放开,木船开始“乘风破浪”,向鼓浪屿进发。
下午5点,导报记者再次上了一艘木船,这回,等了47分钟。“船到底啥时开啊?”“马上,马上。”不停有人询问,船家永远说“马上”,木船却迟迟没动静。“船家要等人满了才会开船。”一位鼓浪屿居民很“淡定”地坐在塑料板凳上,对导报记者说。
载客没个准最多能超载两倍
驶向鼓浪屿的木船,用“座无虚席”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船四周,没有护栏围挡,没有拉手扶手,船一晃,几乎没办法站稳。
有游客站起来,拿着相机四处拍风景;有的趴在船边,用手去拍打海水;有的甚至将脚伸进海水里,去踢溅起的水花。
这些还不算什么,最让导报记者心里不踏实的还是人数:这么一艘木船,装得满满的——有半船是货,其余的空间坐满了人,船舱内也满了。
木船很醒目的位置,挂着“安全告示牌”,明确写着“载客定额为25人”。但里里外外一数,船上乘客50多人,大大超载。“船上不是写着只能25人吗?”导报记者问船家,船家看了导报记者一眼,没有理会。“这还不算多,到了黄金周,一艘船最多能挤80人。”鼓浪屿一居民说。
安全没个准随意停靠,人货混杂
从第一码头渡口开出,10多分钟后,眼看木船就要到达鼓浪屿。
黄家渡口已经停靠了三艘木船,紧挨着上岸的台阶。没有空位了,船家便把木船紧挨着别的木船停靠。“到了到了,下船了。”
木船还有些摇晃,船上的乘客,站起了身。导报记者发现,上岸还得跨过两艘木船。
一鼓浪屿居民说,船多时,黄家渡口满了,又碰上涨潮,船家还会随意把船开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就靠岸。
黄家渡口,只有一条道上下船,并且很乱——人和人混在一起,人和货也混在一起。
人和人混在一起,说的是上船的乘客和下船的乘客没有分离开来,更没有先下后上。渡船一靠岸,船上的乘客就纷纷往岸上跑。而岸上的乘客也趁机往船上跑,想占个好位置。
“你是第一次来吧?这里就这样。”看到导报记者犹豫,一鼓浪屿居民过来指点。无论是空手的乘客还是背着货物的装卸工,甚至是抱着孩子的妈妈,都找准机会,半迈半跳地跨上石阶,然后再从上船的乘客中“逆流而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