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鼓浪屿 >> 鼓浪屿发展 >> 正文 >> 正文

鼓浪屿,还值得一去吗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来源:鼓浪屿 时间:2022/9/19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m.39.net/pf/a_4580329.html

文章转载自“星球研究所”

鼓浪屿,一座充满争议的小岛。

一方面,它是“万国建筑博览馆”、“琴岛”。岛上优美的环境、独特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每年持续吸引着数百万游客。

鼓浪屿上八卦楼的红色穹顶十分亮眼

摄影师

陈艳斌

另一方面,它又因过度商业化、基础设施缺失、早期居民流失、环境恶化等问题,饱受诟病。

鼓浪屿上的店铺

摄影师

邵小峰

今天的鼓浪屿,还值得一去吗?

01

浪与岩

鼓浪屿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厦门岛的西南侧。它与厦门本岛隔海相望,最近处仅相距米。

鼓浪屿位置

制图

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它是一块1亿多年前形成的花岗岩,原本形成于地下深处,后来经过几次地壳升降、海水进退,海水最终将它与陆地分隔,从此它开始接受海的洗礼。

岛上岬角和海湾交错,海浪与岩石角力,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平台等地貌遍布岛岸。涨潮时,浪击石洞,声若击鼓,故而得名“鼓浪屿”。

鼓浪屿海蚀地貌

摄影师

朱金华

岛屿的表面经过风吹雨打,已经没有了大的起伏,只剩下几块较大的岩体还孤独耸立,在海风、雨水和波浪的打磨下,变得通体浑圆,海拔不到米。

日光岩,鼓浪屿的制高点,海拔92.7米

摄影师

刘剑聪

这座小岛是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面积不到2平方千米,岸线不过7千多米。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众岛屿中,毫不起眼。

鼓浪屿和其它岛屿大小比较

制图

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小岛的历史也并不复杂。在宋代以前,一直无人定居,后因其略呈圆形且沙滩环绕,被人称为圆沙洲。

菽庄花园外的海滩

摄影师

雾雨川

宋末元初,一些出海遇上风浪的渔民,和无家可归的穷苦人来此,逐渐形成了岛上最早的村落。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朝鲜、日本乃至欧洲诸国的贸易繁忙,厦门港崛起,处在出海口位置上的鼓浪屿,也变得热闹起来。

来自大陆的几个家族,在岛上建起较大的聚落。他们带来了传统的闽南民居——红砖大厝(cuò)。

位于岩仔脚的四落大厝,是鼓浪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闽南红砖建筑群

摄影师

刘剑聪

但由于资源匮乏,加上明清两代的海禁,鼓浪屿一直发展迟缓。只有不息的浪涛,一直拍打着岩石。

02

西洋与南洋

西方人

转变,发生在炮火声中。

年,鸦片战争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厦门作为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开放,各国官员、传教士、商人纷至沓来。

偏安一隅的鼓浪屿,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这里和中国人聚居的厦门本岛仅一水相隔,若即若离。平坦开阔的岩石和不息的风浪,则创造了绝佳的居住环境。

官员带来统治。鼓浪屿上先后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来此建起领事馆。

英国领事公馆旧址,这里地处临海开阔高地,可以观察厦门港的通航要道

摄影师

苏华琦

年,多国参与的鼓浪屿工部局成立,全权管理岛内事务,鼓浪屿正式沦为公共租界。

工部局遗址,这是当时的近代化城市管理机构

摄影师

苏华琦

传教士带来宗教。他们建起各式教堂,红砖墙体、方形立柱、大三角屋顶的三一堂,一度成为中国教堂之最。

三一堂

摄影师

刘剑聪

协和礼拜堂则颜色简约,更显优雅。

协和礼拜堂

摄影师

朱金华

传教士们还设立诊所,带来了现代医疗体系。年医院,便是厦医院。

医院旧址,现为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摄影师

苏华琦

教会开办学校,为鼓浪屿引进了西式教育。19世纪末的二十几年里,这里诞生了厦门第一所新式小学、第一所女子学校、第一所幼稚园,成为闽南近现代教育的重地。

毓德女学校旧址

摄影师

苏华琦

商人,则带来贸易的碾压。在西方工业产品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制品不堪一击,鼓浪屿成为了贸易的前线。领事馆里的外交官,兼管着贸易,有的甚至是洋行的股东。

而中国唯一能够大量输出的,是廉价的劳动力。鼓浪屿、厦门,乃至整个闽粤沿海的底层民众,下南洋求生,组成了一股移民大潮。

厦门海关副税务司公馆旧址

摄影师

苏华琦

就在中国人背井离乡之时,鼓浪屿上的各国侨民,正构筑着美好的家园。

他们铺设道路、安装路灯、打井取水,建立体育场等文化娱乐设施。

鼓浪屿道路皆顺山势而建,蜿蜒曲折,尽可能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图中建筑为船屋

摄影师

雾雨川

而接下来的一群人,将带领小岛走上巅峰。

华侨

这群人便是曾经下南洋的华侨。

经过几十年的海外闯荡,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积累起巨量的财富。

渴望衣锦还乡的他们,被鼓浪屿宜居的环境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所吸引,纷纷来此定居。鼓浪屿迎来了人口的剧增。

-年鼓浪屿人口数量变化

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紧随而来的,是华人富商掀起的一场建房热潮。

从台湾迁居鼓浪屿的华商领袖林尔嘉(字菽庄),以补山藏海之理念,营建了当时岛上最豪华、占地最广的私家园林——菽庄花园。

请横屏观看,依海建园、海藏园中的菽庄花园

摄影师

刘剑聪

印尼糖王黄奕住,不仅斥巨资打造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黄家花园,更在鼓浪屿兴修了多座新式建筑,成了当时岛上最大的地产投资者。

黄家花园

摄影师

周俊杰

旅菲华侨黄赐敏以4万银元买下金瓜楼作为私人住宅,这幢别墅极具厦门装饰风格,大胆结合了闽南传统建筑与外廊式建筑形式。

以两个“金瓜”穹顶为突出特征的黄赐敏别墅

摄影师

苏华琦

归国的华侨不仅兴办地产,也怀着建设家乡的宏愿。

他们带回了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积极创办工厂、银行、公司,陆续接手之前由西方人创办的各种市政。电灯、电话、自来水等公共事业在鼓浪屿快速普及。

黄奕住收购了林尔嘉和日本人创办的两家电话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和人才引进,实现厦鼓及周边地区通话,在当时属世界领先水平。

鼓浪屿电话公司旧址

摄影师

苏华琦

众多侨商共同筹建的鼓浪屿自来水公司,今天依然作为鼓浪屿自来水的备用水厂使用。

鼓浪屿自来水公司旧址,图为水泵房及管理房

摄影师

苏华琦

在越南积累了丰富房地产经营经验的黄仲训,来到鼓浪屿创办了厦门第一家地产公司——黄荣远堂。

正是黄荣远堂和新建的黄家渡码头,一起带动了龙头路多间商店的建设。每天清晨,人力板车就早早等候在黄家渡码头,将靠岸的货物一车车送往各处。

板车是岛上主要的运输工具

摄影师

雾雨川

与此同时,这些归侨积极参与鼓浪屿的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建设,创办和扶持了近20所中小学。他们倡导废止陋习陋规,推动诸多社会习俗风尚的改良。

鼓浪屿上,华侨的别墅、洋人的洋楼、当地人的红砖厝,共同将鼓浪屿打造成一所“万国建筑博览馆”。

鼓浪屿代表性历史建筑分布

制图

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请横屏观看,厦鼓两岸

摄影师

谢丰

华人的力量越来越大,在西洋与南洋两股力量的碰撞下,鼓浪屿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

03

花与琴

这种文化的碰撞,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也体现在岛上的一草一木。鼓浪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雨露充足,不仅为人类,也为植物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岛上有着上千种不同的植物,其中很多是西方传教士和南洋华侨从国外引进而来。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与本土的植物和谐共处,融为一体。

最显眼的是榕树,上百年树龄的大榕树盘根错节,甚至侵入红砖墙体。

高大的榕树

摄影师

方力

华侨引种的加勒比合欢、印度紫檀、面包树、南洋杉等树种,以及龙眼、芒果、番石榴等热带果树,为小岛增添了热带风情。

鼓浪屿全岛绿地覆盖率超过40%

摄影师

李平安

凤凰木、木棉、茶花、玫瑰、百合、三角梅、樱桃、扶桑花、栀子花、蝴蝶花、茑萝等花木,装点着小岛的四季。

鼓浪屿上的木棉

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

岛上的文化氛围也在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西方的教会带来音乐,经过百年的积淀,形成了鼓浪屿的音乐传统。曾几何时,岛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传来钢琴之声,也让鼓浪屿有了“琴岛”的美誉。

坐落于菽庄花园“听涛轩”的钢琴博物馆

摄影师

朱金华

在这种音乐传统熏陶下,“琴岛”也诞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钢琴家、指挥家、演奏家……

现为鼓浪屿风琴博物馆的八卦楼

摄影师

吴伟

先进的教育理念让这里的学生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在近代不到百年的时间里,鼓浪屿培养出了各个领域的众多杰出人才。

这其中有在鼓浪屿出生成长,后担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的“中国现代体育之父”——马约翰;

鼓浪屿马约翰广场(洋人球埔旧址),正是在马约翰的示范作用下,才有了后来脍炙人口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号召

摄影师

雾雨川

医院史上,第一位任总住院医师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有受闽南白话字启发,创设中国第一套拼音方案的拼音之父——卢戆(zhuàng)章;还有蜚声国际的天文学家余青松、园艺学家李来荣……

从鼓浪屿走出的这些人,不论职业为何,仿佛都带着鼓浪屿的独特印记。

04

尾声

岛上的人来来去去,历史的浪潮一次次洗刷。随着中国旅游业的繁荣,鼓浪屿成了热门旅游景点,小岛难觅往昔的娴静与风雅。

鼓浪屿上的大批游客

摄影师

王一华

医院、学校、工厂逐步外迁,原来的居民也逐渐流失,只有一些老人,还在守着亟待修缮的老建筑。

留守在鼓浪屿的人

摄影师

雾雨川

而新出现的网红店、烧烤店、土特产店,正逐步占领鼓浪屿。

事实上,这并非鼓浪屿一座小岛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旅游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年,鼓浪屿申遗成功并开始限流,小岛的历史文化被放在突出地位。这种文化刻在岩石上,凝固在建筑中,融入在生活里。

至今,鼓浪屿和紧邻的厦门岛之间也并未架桥,不论市民还是游客,都要坐上轮渡,缓缓渡过海峡。

鼓浪屿晨曲

摄影师

吴伟

也许,这正是去往鼓浪屿最好的方式,它不应该是快速、高效、千篇一律的,而应是缓慢、悠闲、别具一格的。

人类历经上万年,才创造出今日之文明。鼓浪屿历经两百年,才成为了鼓浪屿。文化,是急不得的。

鼓浪屿是否还值得一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我相信,当月亮升起,当人潮褪去,缓步于岛上之时,一定会在某个转角,遇见真正的鼓浪屿。一个迷人的鼓浪屿。

请横屏观看,鼓浪屿全景

摄影师

陈永诚

-本文创作团队-

撰稿

楠上加楠

责任编辑

张照

图片

秦南

地图

巩向杰

设计

郑伯容

审校

李张子薇撸书猫

...TheEnd...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