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海鼓东风,长堤御铁龙。金门晴霭外,黉舍碧波中。劲足重洋小,心雄万厄空。岛今成半岛,宏伟见人工。”
——选自郭沫若《咏厦门高集海堤》
乘坐厦门地铁1号线出岛,列车驶出地下段时,车厢瞬间会被海天之光照亮,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粼粼海景,时时有白鹭翱翔其间,景色如诗如画。这段路被赞为“最美海景地铁段”。
移山填海巍然矗立(记者沈伟彬摄)
在地铁通道口旁,可见一座石碑巍然矗立,上书“移山填海”四个大字。这座由朱德元帅题词的纪念碑距今已有约59年历史,它记录着厦门人民用血汗筑成海堤的壮举,同时也昭示着永不褪色的“海堤精神”。
回望过去,厦门海堤的修筑是一项牵动中南海的工程,凝聚着许多中央、福建领导和建设者的心血,也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当年,毛泽东主席更是盛赞:“厦门海堤工程有远见,是百年大计,不仅是对当前准备打战的,对经济建设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时隔数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评价厦门经济特区的不凡发展历程时说:“以‘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鼓浪屿好八连精神’、‘马塘精神’等为内涵形成了一种‘厦门精神’,艰苦奋斗、拼搏创新。”
“海堤精神”赫然在列。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厦门网记者专门采访了五位海堤建设者,
请他们讲述当年
突破万难,艰苦奋斗,
以血肉筑堤的史实。
临危受命不负重托
“十里长堤跨碧海,万年艰险变通途。如今海岛成半岛,填海移山绘新图。”
——选自丁德举《赞厦门海堤》
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那时厦门还是一座“孤岛”,波涛汹涌的厦门海峡隔断了厦门与内陆的交通,这成为厦门经济、交通发展的一大阻碍。
此外,败退至大、小金门等地的国民党军始终对厦门虎视眈眈,年中国人民 入朝作战后,厦门前线形势随之紧张。
年初春,梁灵光任厦门解放后 任市长。为厦门经济交通和战备问题,梁灵光多次到集美与刚回国的陈嘉庚商讨。二人皆从马来亚归国,马来亚与新加坡之间一座石砌的海堤给了他们启发,他们决定要“抛石为堤”!当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陈嘉庚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方案。但当时因国家经济困难未能实施。
年、年,陈毅两次向毛主席汇报并建议:“厦门海堤,迟建不如早建。”
年,经毛主席亲自批准,国家从中央财政计划外拨款万元人民币,用于海堤建设。同年,福建省委成立了福建省高集海堤建设委员会。
年2月,陈嘉庚也在全国政协 届四次会议上建议修建鹰厦铁路和高集海堤。年6月17日,福建省厦门高崎集美海堤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在厦门市禾山殿前村成立,海堤建设工程正式拉开大幕,拥有万人的建设大军就此开工。
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年10月高集海峡上奇迹般地筑起了一座米的跨海长堤。
高集海峡上筑起了一座米的跨海长堤(资料图)
年,为永志厦门军民跨海筑堤的创举,朱德元帅为厦门海堤的建成亲笔题词“移山填海”四个大字,并于次年落成厦门海堤纪念碑。
为使鹰厦铁路顺利进厦门岛,集美海堤也于年顺利筑成。两条海堤以花岗岩为主材,用石万立方米,全长米,故又被称为“十里长堤”,令厦门从“孤岛”变成了“半岛”。
众志成城移山填海
“断流十里花岗石,全是人工手脚移。移山填海话愚公,孤岛首都一线通。”
——选自孙德庆《咏厦门海堤》
根据建设方案,厦门海堤从高崎和集美两端同时施工,投石筑堤心,护坡稳堤身,沉箱架航道,直至 在中部接合。
指挥部下设1个造船厂和数个工区,其中集美工区为施工区,其他工区为采石、运料工区,近至殿前、寨上,远至海澄县打石坑工区、同安县鳄鱼屿工区。
厦门海堤工程规模浩大、工期紧迫、问题复杂,在我国和亚洲的建堤史上都是空前的。当时的情况是,既没有建堤经验,也没有开山采石、钻探、起重、运输和施工的先进设备,仅有传统的工具和运输手段,去完成前人未曾实现过的奇迹。
记者来到厦门五洲大厦,采访了现年91岁高龄的原指挥部 大队党支部书记范寿春,已半身瘫痪的他述说当时壮观的施工场面。
开山劈石(资料图)
但求天堑变通途,宁教群山尽白头。
从高崎到殿前、薛厝、湖里、濠头等村庄,以及市区梧村、厦港和海澄县打石坑等地的山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每天数以千计的工人,日以继夜地开采石料,运输石方。范寿春说:“我们下石区登海岛,漫山遍野。夏天个个戴着斗笠草帽,穿着草鞋甚至赤足,头顶炎炎烈日脚踩炙热岩石,在工地上挥汗如雨辛勤不止。整整四年,干部和工人一个样,晒得黑油油的,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
范寿春描述了当时的施工条件:“工地上没有一部开山采石机械或泥土挖掘机,靠的是大锤、钢钎、錾子和炸药,拼着力气把岩石炸开;工地上没有一辆载重汽车,靠的是工人们的双肩和双手。”
烈日当头,榔头挥舞(资料图)
海边的施工条件比陆上更为艰险,潮汐便是大自然抛给海堤建设者们的大难题。
厦门海堤工地旁浪潮汹涌,堤线上进行日夜两潮作业,涨潮抛石,退潮施工,因此工人作息须随潮汐变化,每天睡觉起床的时间都不同。海面上日日漂着三四百艘大船、帆船和一列列拖船,它们日夜穿梭在厦门海峡间,为施工现场运去成千上万立方石料。堤线上,石工稍不小心,锐利的石棱就会在身上划个口子,血染衣衫。
冬日海水冰冷刺骨。据范寿春回忆,为与潮水争分夺秒,工人干部们想出了“抢浮水”的办法装运石料,在初涨潮水可使船靠岸时,把跳板架于船岸之间,让工人踩着跳板运装石料。这方法既艰苦又危险,因浮水装船摇晃不定,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海中。
女子青年突击队抢潮水装卸浮水船(资料图)
石块抛进海里坡度不一,成堆的、架空的都有。一次正逢寒冬,青年团员李霖等数人,自告奋勇脱衣潜水,连续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堤上的人穿棉衣都还觉得冷,他们上来时全身发抖,皮肤红一块青一块。
海堤建设大军中不乏巾帼之影。记者采访了家住厦门一中附近的海堤女工、劳模叶亚真,现年83岁已白发苍苍的她拿出珍藏的老照片,讲起了当年作为一位海堤女工的心路历程。
在一组老照片上,码头旁熙熙攘攘的人群正运装石料,其中有一些年轻姑娘的身影。她们有的两人一对,肩抵肩抬起一方几百斤的石块;有的四人一组,一杠在前一杠在后,抬起上千斤的石条。她们赤裸双足,踩着跳板将石料运上载重十几万斤的船。
叶亚真激动地说:“我们要过劳动关,每天都靠扛、挑,靠船跟板车来运石头。我刚去时是当小工,女同志拉板车,到了下坡其实都是被板车拉着跑,后来再抬石头,有的时候跳板一滑,也会掉到底下去。”叶亚真摸着后背说,“当时抬石头会磨破皮、起泡,肩膀也压肿了,后背都磨出大肉包,现在都还有,做衣服时后背还要特地做高一点。”
要说叶亚真的“肉包”令人心疼,范寿春回忆起另一位姑娘的“牙齿”便是令人震撼。“海浪一来,船上的石头要马上翻到海里去。当时有两个女工扛着几百斤的石头,跳板一滑,一个女工掉到海里去了,但是没有沉下去,她是用牙齿咬住了跳板。”
据范寿春介绍,这位女子是当时的女子青年突击队队长陈笑,那次她的牙齿全断了。“如果没有咬住跳板,人就没命了。”他接着说:“大概半个月之后陈笑就出来了”。陈笑当时这样和工友们说:“没有流血,可以吃了,我还有手还有肩膀,就可以干活。”
皮肉之苦没有让这些年轻女工败下阵来,“很多人抢着干重活,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不行的。”叶亚真说。
“建设海堤确实很锻炼人。”叶亚真当时还是个姑娘,她回忆说:“刚参加建设很不习惯,会想家,住农民家里的地板还有工棚,蚊子很多,大家挤着睡。有一次大家想家想到哭,下午完工一大群人从殿前走到很远的市区看父母,又连夜走回去赶工。”
“相对于工作,当时生活条件也很艰苦。”采访中,现年87岁的原工程政治部保卫科科员吴嘉骅回忆:“当时大家住在竹子和油毛毡搭的工棚里。饭是蹲在工地上吃的,厨房也是用竹子和草搭的,灶台是砖头随便砌的,烧菜烧水只有两口锅。那时没有自来水,为了省水都没洗锅,喝的水又油又咸。当时交通工具匮乏,有的工人往返于住处和工地间每日要走好几里路。”
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
海堤建设者们众志成城,
用平凡的身躯,
实现了移山填海壮举,
为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拼搏创新巧夺天工
“众山低头献玉宝,群雄采运显神通。万船踏浪赶抛卸,十里堤成党之功。”
——选自丁德举《赞厦门海堤》
海堤工程的各种困难不仅没能挡住海堤建设者们的步伐,反倒激励他们发明出了一系列巧夺天工的技术,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效率。
有一组数据记载:厦门海堤每一米断面,造价只元左右;每立方米的条石砌体,从开采、陆运、海运、抛卸到砌筑,只花十几元;每立方石块开采费还不足1元。
大石头从土造滑道滑下,工效大大提高(资料图)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当时筑堤用的石料从山上采出经人力运到山下,通常需要半小时。”讲到此处,吴嘉骅兴奋地站起来,他说:“滑道!有一个工人叫陈清江,他想了一个办法,从山上开了一道用石铺砌的槽到山下,如此只要将石料放进槽内,石料就可直接滑到山下,效率一下提高了上百倍。”此法一传出,滑道在短时内遍布了各个山头。
除了滑道,连普通板车都被工人们用出了“花样”。纪录片《移山填海》如实地记下了他们的智慧。
采石时,只听“砰!”的一声,大山被炸药炸得烟尘四起,千百吨大小各异的花岗岩石块如雨点般从空中坠落。接着,搬运工们把石块搬到板车上,然后是非比寻常的一幕:
只见几十个赤足大汉拉着装有千斤石块的手拉板车,他们两手扶着车把找好方向,然后忽然跃起,双脚腾空,任两个车轮在路上飞驰,蹿出几十米才踮地。落地后再次找好方向,再次腾跃。码头虽距离采石场几百米,但顷刻就能赶到。
如此,千万吨花岗岩石块被运到码头,再装上抛石船运往海堤投抛。
除了运输问题,将大块石料切割成条石也是难点,当时没有切割机。幸好晋江、龙溪地区提供了大批的石匠,吴嘉骅说:“这些巧匠们挥舞铁锤,凿着一溜线,然后用錾子钉成一排, 抡起榔头用力轮番敲击錾子,石头就沿线切开了。”他们就这样把巨大的方石切割成合乎尺寸的石条。
当时的苏联专家称,堤基两侧护坡要用两立方米的石块来砌,才能抗击强大的海潮冲力。两立方米的石头有几吨重,当时没有起重机、大卡车等大型设备,单靠手工搬动完全是不可能的。时任省水利局副总工程师殷孝友被调来指挥部任总工程师,他和技术人员、民工们一起研究,创造了“条石砌坡”。
据吴嘉骅介绍,“条石砌坡”就是把一定规格的条石,像一束筷子一样插在一起,以此增加承受力,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此项革新发明极为成功,被以后的全国许多海堤设计施工防波堤所采用。年8月23日特大台风对厦门袭击,十里长提安全无损。此设计、施工方案并被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的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
还有一项名头响亮的技术,它甚至压过了当时的美国工程兵团,那就是水下爆夯技术。它的成功实现来自厦门师范学校的毕业生黄晓山。
海堤基底的石块必须夯实才能保证工程质量,这就需要大型起重设备对其进行重压夯实,于是海堤建设者们想出了以炸药爆破震动石料进行夯实的办法,指挥部把任务交给了黄晓山。
黄晓山从未接触过类似工作,也没有相关资料可参考,只能凭一般的爆破常识。从爆破筒防水到炸药、 的填装等等,直到现场亲手引爆,都是他独立进行。由于整个操作过程都细心谨慎, 次就引爆成功了。
抢滩堵口,力锁苍龙(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海堤建成后,年6月中旬,集美海堤龙口合龙。在合龙的第二天,气候突变,11级以上台风袭击了厦门,把合龙后的石堤冲开了多米的大缺口。缺口处海流之湍急远超其他海域,工人将石料抛入缺口中,即刻便被冲走。看着不断变大的缺口,工人们忍不住落下泪。困难没有吓退建设者们,大家集思广益,巧妙的“行船竹笼快速抛石法”被创造出来。
行船竹笼快速抛石法(资料图)
今年93岁的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廖延豹向记者解释了这个原理:就是将小石块装进竹笼,这样可有效防止松散的小石块一下就被波涛冲走。再将四个竹笼,左两只右两只放在船的两侧,分别用绳系上,船驶至龙口时,便剪断左边一只竹笼的绳子,使其落入水中,船体因失衡会向另一侧倾斜,此时再将倾斜一侧的两条绳子剪断,让两只竹笼落水。船再次因失衡反向倾斜,然后再把 一条绳剪断,使 一只竹笼落水。如此,四只竹笼便都稳稳落入龙口。
“堵口的时候,缺口很窄水流也急,船在巨浪漩涡中很危险,不是撞向石堤粉身碎骨,就是旋向海堤尸骨无存。”廖延豹说。
抛投石块(资料图)
凭借海堤建设者们锐意创新的精神,
海堤建设的全过程(厦门海堤和集美海堤)中
共发明了余项技术成果,
工程重大创造发明有12项,
重要技术革新有15项。
其中,条石插砌护坡、行船竹笼快速抛石法、海底轨道整平法为世界首创,水下爆夯技术更是 当时美国的 发明。
勤劳勇敢不畏牺牲
“思明岛上战旗红,逾万民工锁海龙。石炸惊天卷气浪,歌音动地绕穹溟。长堤皎皎承明月,铁路迢迢载晓星。更喜三军惩巨恶,南征跨海建奇功。”
——选自孙德庆《咏厦门海堤》
海堤建设凝聚着建设大军汗水,更有多人付出了生命代价。
海堤工程建设安全施工时常是干部工人们需要绷紧的一根筋。据史料记载,海堤建设因工伤事故造成伤亡的共有76人。除了已经发生的致伤致亡事件,时刻威胁着生命的安全隐患更令人替工人们捏一把汗。
开山采石需要炸药和 。吴嘉骅当时不仅要负责安保,还要守卫和运送 。据吴嘉骅回忆:“ 储藏点就在殿前,指挥部对面的山头上。那挖了一个坑,里面会放一两万个 ,上面用竹子搭一个瞭望哨,我和保卫科的同志们每天晚上轮流站岗。”
接到运送 任务时,吴嘉骅说:“每次坐在吉普车上怀里抱着一两千个 ,那时候的路高低不平,一路‘突突突’的,一路上都得小心翼翼,注意安全。”
据吴嘉骅回忆,晚上还有国民党特务放“冷枪”,这子弹一旦打到储藏 的坑,瞭望哨和距离不到米的指挥部就都会荡然无存。
作为海防前线,解放初期的厦门经常受国民党敌军的骚扰和侵袭。据吴嘉骅介绍,在海堤建设过程中,共发生特务案件11起。每天都有敌机空袭,最多的一天达多架次,夜间最多达20次。
据史料记载,厦门海堤建设过程中共有80多名干部工人因国民党敌机扫射轰炸牺牲。
海堤纪念馆中,有一位站在船头的人物雕塑,用直观的艺术形象讲述最惊心动魄的英勇事迹,他就是船员曾亚掽。据范寿春回忆,年1月19日,海堤“颖海轮”汽船载着多名男女民工回内陆家乡过年,后面拖着一只帆驳船。临近海门岛,8架国民党飞机突然来袭,狂轰滥炸,汽船发动机被炸坏,舵手牺牲,汽船倾斜进水,慢慢下沉。
“当汽船因被轰炸而正缓缓沉没时,被缆绳系着的拖船时刻有被汽船拖入深海的危险,同时敌机也有可能返回轰炸。”范寿春激动地说。千钧一发之际,年仅21岁的曾亚掽推开掩护物,果断拿起船上的斧头,奋力砍断缆绳,用尽全力扯起船帆。
厦门海堤纪念馆的人物雕塑再现曾亚掽砍断缆绳救人场景(记者沈伟彬摄)
“就像预料一样,敌机很快地返回并对拖船进行扫射,拖船的帆被射出一个个洞。”范寿春感叹,“曾亚掽掌稳舵与敌机周旋,避过了敌机投放的一枚炸弹,同时操纵拖船靠向沙滩。”就这样,曾亚掽使帆船上36名建设工人得救。
然而,这次惨案海堤牺牲员工76人,其中还包括一位怀有身孕的妇女。廖延豹当时负责处理此事,他在深夜接到通知后,前往漳州陆军第94医院了解情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条被炸断的腿,脚上还穿着解放鞋,死伤的都是我们的工人兄弟啊!”廖延豹哽咽地说道。
此外,国民党飞机更多地是在海堤建设工地上扫射轰炸。“我们大队干部都住在工棚里面。半夜,敌机突然‘轰轰轰’飞来,疯狂地轰炸和扫射,工棚的盖子都掀开了。”范寿春描述了当年惊险万分的情景。
开山采石、切割条石、敌机轰炸……海堤建设中的危险工作远不止这些,建设者们面对危险没有后退。吴嘉骅说:“能参加国家项目,参与国家建设,我们是倍感光荣的。虽然初期有诸多不适,但工作起来,没有人退缩!”
革故鼎新永放光芒
“也许有一天,会有更伟大的工程俯视脚下海浪滔滔,也许有一天,有人会批评海堤建造得过于粗糙,但我们将永远永远为这青春铸就的海上长城而骄傲!”
——选自胡韵琴《鹭岛感怀》
当工人们在建设一线挥洒汗水的同时,文艺工作者也在辛勤记录工程建设的精彩画面,《移山填海》纪录片就是 的佐证。
吴嘉骅说:“他们拍电影我看到了,那个张加毅,他爬到船上,把自己绑在桅杆拍摄堵口的画面。这个片子,真的是花了很大力气。”
张加毅正是《移山填海》的导演。据他文章记述,当时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十分重视此片,配备了十几个人的强大摄制班子,经历重重困难,终于将海堤建设的画面一一如实拍摄进去,记录了奇迹诞生的过程。
年2月,《移山填海》大型纪录片一完成就被国家文化部选中去捷克斯诺伐克参加国际电影节展映。
放映现场,影片一开始,一块书写着“移山填海”四个大字的石头,伴着一声巨响被劈成两半时,立即引起观众的震撼。当银幕上出现了筑路姑娘们创造的轮式运土法,像输送带一样,将一筐筐的土箕运到路基时,观众席上发出了一片欢呼声。最终,当厦门海堤英雄们创造的“走马抛石法”将运石船上一笼笼巨石滚向波涛,木船倾斜45度的惊险镜头出现时,现场充满着欢呼声和惊叹声,许多人叫着:“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
这部纪录片,让中国人民移山填海的豪情壮志走向了世界。
厦门海堤不仅在祖国东南大门与堂奥之间建立起了坚不可摧的走廊,改变了厦门的交通条件,维护了海防的安定巩固,而且培养了大批“海堤牌”干部工人,节约了数百万元资金,为城市摆脱困难阔步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海堤建设可以说是党领导下的厦门建设史的开卷首篇。
记者采访今年83岁的海堤女工、劳模王网市时,她一再说:“是海堤建设改变了我,培养了我,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是我这辈子 的收获。”
海堤工程锻炼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刘济舟,在海堤建设之后又参加了全国多处江河湖海的建设工程,成为我国工程院院士。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海堤人在工程完工后参与到了厦门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去,不仅发扬海堤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新的业绩,还用海堤精神培养熏陶着新的一代。
除了人才,海堤建设更是为厦门后续发展注入“经济活力”。据史料记载,十里长堤建设总投资万,共节约资金万,占总投资的27%,这些钱后来尽数投入厦门建设。“海堤建设没有过贪污、挪用公款等情况的发生。”吴嘉骅说:“后来的罐头厂、医院等单位的建设,都用了海堤省下的钱……厦门经济可以腾飞与这多万有重要关系。”
这些钱是如何省的?吴嘉骅说了一件小事:当时用于抬石料的麻绳都是好几层的,工人们把用旧的麻绳扎在新麻绳外面,以延长麻绳的使用寿命。就这样,钱被点滴地节省下来。
厦门海堤作为厦门进出岛的 通道,从根本上改变了厦门孤岛交通不便的状况,大大促进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直到年厦门大桥建成前,厦门海堤都是连接厦门岛与大陆的 通道,而且是公路铁路两用通道,长期以来它为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堤建设壮举,为后代子孙学习瞻仰(记者沈伟彬摄)
在老厦门人的眼里,海堤是厦门的骄傲;在新厦门人的眼里,海堤是特区的精神象征。厦门火车站是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窗口之一,在其外墙壁上可以看到雕刻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为厦门海堤的题词,向世界各地人士展示海堤建设壮举,传承发扬海堤精神。
原福建省省长、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厦大教授及海堤建设者们将海堤精神概括为16个字,“爱国奉献、拼搏创新、移山填海、自强不息”。
“如今,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这座城市充满感情。年,金砖 厦门会晤时,他回首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盛赞这座城市的“高素质、高颜值”,“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当地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用自己的双手把厦门变成了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这些,都是海堤精神的传承延续。
厦门海堤是我国 条跨海长堤,在当时与武汉长江大桥等建筑一起被称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是我国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伟大力量的象征。海堤建设者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艰难险阻,创造了这一 奇迹,也用汗水和鲜血铸就了“爱国奉献、拼搏创新、移山填海、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
来源:厦门网(记者晏凤利沈伟彬张林金肖李伊琳)
编辑:杨韵、赖旭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