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柳暗花明,我们在一片红红绿绿的网红店中,寻找到了沙坡尾的踪迹。老厦门里的“月牙湾”从前从前,在厦门的一大段沙滩的最末端,细腻柔软的沙子随着潮汐堆积成浅滩。作为厦门港的一条弧形的海湾,这里呈现的是一弯月牙形状,金色的沙滩连成一整片。当地人看着这片宁静的避风港,爱称其为沙坡尾,也叫它玉沙坡。旧时光中的老厦门,分布着许多的大小中埔头,大桥头,料船头等。在已经发黄的历史地图上,厦门港热闹非凡,沿岸的渔船随着蒙蒙亮的天色出海打渔,晚间随着落霞渔获而归,南北采捕,鱼贯而回。晚间炊烟袅袅,街巷里飘荡的满是厦门人情调的海鲜香气,甜甜咸咸的。
沙坡尾全景。(本文图片均来自华舆)
沙坡尾避风坞更是渔民们安营扎寨的地方。小小的一个“月牙”里,能够安安稳稳地停靠上百艘渔船。年前后,厦门政府沿着鹭江修筑堤岸和马路,在沙坡尾与大学路之间重新修建了避风坞,沙坡尾避风港随即兴起。以后避风港又经历多次修建,其中经年的扩建到现在的规模,年前后有加砌了防浪堤。本地渔民大部分用的是厦门渔业传统的捕鱼方式——延绳钓,分布面广,数量和产量高,因地制宜的先人智慧十分好用,现如今,沙坡尾是厦门乃至全国闹市区里,唯一一处仍有渔业生产的海岸。
凌晨四点惊醒:该去捕鱼了但在年5月11日,思明区政府公布的《关于厦港沙坡尾避风坞封闭管理的公告》终止了厦门老渔民的“讨海”命运:“厦港避风坞于年演武大桥竣工通车后,已不再具备渔港功能。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美丽厦门,构建优美生态环境及山海格局景观的总体部署,沙坡尾片区将进行整体有机更新,计划于年6月对避风坞进行清淤和封闭管理。”那声音、那味道、那水波,仿佛在瞬间戛然而止。清退渔船的最后一天到来时,渔民们从海上回到岸边,把自己的延绳钓捕鱼工具从船上带回家。他们觉得也许未来有一天可以再出海,再用上。可是没过多久,渔船被拖到了远离海岸的海域,在他们眼前消失了。
街口“天南都会”字样的古石牌坊。
沙坡尾变了,这里的人也要跟着变,日子还得继续。有时凌晨四点,沙坡尾渔民余阿伯会突然醒来,想着自己该去捕鱼了。但回过神才意识到,哦,没船了。和他一样靠海吃饭的渔民,没上过学,一辈子只有打渔一项技能,被迫回到岸上后家庭的经济压力依然在,要么打零工、当门卫,要么只能在家帮忙家事。后来没什么事时,余阿伯还是会从沙坡尾的家里走到避风坞,看看自己出海几十年的地方。那里只剩下几艘渔船,像是摆设,孤零零的。
文艺网红,旅游热地现在的沙坡尾摇身一变,从烟火气息浓厚的聚集性社区转型为网红店集中的旅游胜地。它的商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块,走红速度也十分惊人。只是大家想来看的,并不是那个原本真实的沙坡尾。沿岸的骑楼本是水上人家的居住地,现今被油漆上了卡哇伊的马卡龙色,变成咖啡屋、酒吧、服装店和甜点铺,文艺气息十足,吸引不少文青们来此消遣消费。不远处的艺术西区很像是北京的社区,是由冷冻厂房改造的年轻文化艺术区。往里探头看,有雕塑、陶艺、版画、服饰设计、手作木艺、音乐、纸艺、影像、自由滑板、复古市集……年轻人在这里的每一次体验,都是生活与艺术的交融。
沙坡尾附近的艺术西区。
夜晚,灯红酒绿影映在沙坡尾残存的水波中,也把高耸的世茂双子塔衬托得格外明显。这两座高耸的写字楼是厦门市的新地标建筑,外形如船帆,寓意破风斩浪。不过当地的老人不这么看,尤其是经过了年的莫兰蒂台风的“洗礼”。在他们看来,受鼓浪屿上的郑成功像庇佑,台风是侵袭不来的,而双子塔锐利的两片棱角如同刀刃,一处指向鼓浪屿,另一处就“劈”往沙坡尾——这是破了保佑一方的风水,怎会不招来厄运?年轻人听到,权当戏说,一笑了之。他们喜欢在双子塔里购物,从高层咖啡厅远眺,顺便发发到此一游的自拍照。至于风水、太平这种说法,已经离现代生活有了一段不小的距离。
世茂双子塔。
骑楼里的原本住家搬走了很多,留下的就延续了老厦门的烟火气生活,他们在变中寻求不变。虽然避风坞的露天鱼市早已不可求,但夏商菜市场却代替鱼市。在这里,从新鲜蔬菜到海鲜肉禽应有尽有,阿伯阿嫲一边用地道的闽南语杀价,一边掏出手机扫码付钱,一不留神,就跟偶遇的老邻居话起家常。在午后摆起几块桌椅,几块贡糖,一杯浓茶,一包金桥香烟,老厦门人的下午茶简单而朴实。傍晚,阿公阿嫲出门接孙子放学,顺便买菜做饭。不期然,在路上总能碰到几个熟人或者邻居,停下来聊上一会儿,回家的路越走越长。很多人,很多事,还没说“再见”,就再也不见。沙坡尾是老厦门的摇篮,有着太多厦门人儿时的记忆,见证了几代厦门人的成长,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正悄悄的风华淡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华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