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鼓浪屿 >> 鼓浪屿介绍 >> 正文 >> 正文

昔日滨海小路如今厦门外滩

来源:鼓浪屿 时间:2022/10/5

[新闻页-台海网]

台海网12月15日讯据海西晨报报道 鹭江道,与鼓浪屿隔海相望,是厦门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被誉为“厦门外滩”。在20世纪80年代,从鼓浪屿望向这里,还只能看到一片低矮的楼房,夜里只有星星点点的灯光。如今,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不仅有厦门国际中心、建设银行大厦等现代化楼宇,还有老建筑鹭江宾馆、海关钟楼等,既展现厦门改革开放发展的成就,又留下浓浓的“乡愁”。

  对于鹭江道的变迁,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副会长杨羽翔记忆深刻。从小在厦门长大的他,向记者提供了几张老照片,并与大家分享背后的故事。

  年,杨羽翔出生,家门口就是中山公园。儿时,母亲在鼓浪屿上班,杨羽翔常跟随左右,经常从鼓浪屿眺望鹭江道,那时,海滨大厦鹤立鸡群。

  在杨羽翔当时的印象中,鹭江道是美食的聚集地。鹭江宾馆里有香港茶点,还开设了咖啡厅、酒吧;年厦门第一家必胜客就开在原来的海滨公园里。对杨羽翔和小伙伴来说,去鹭江道是一件让人兴奋与期待的事。

  除了美食之外,杨羽翔对鹭江道的另一个印象便是拥挤。曾经的鹭江道只是一条滨海小路,拓宽之前,轮渡码头是交通枢纽,公交、巴士、的士等常把鹭江道堵得水泄不通。

  年,杨羽翔出国留学工作。年回到厦门,他再次从鼓浪屿眺望鹭江道,惊叹于天际线的变化太大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把远处的山峦遮住了不少。海滨大厦不再独领风骚,已“泯然于众楼”。

  对厦门文化充满热爱的杨羽翔,从年开始,通过旧货市场、旧书店、拍卖等渠道,收集与厦门相关的老照片、地图、票据等。

  “记忆和口述会有偏差,老照片、老地图是相对准确、客观的佐证。它们承载的信息量很大,在当时是记录当下,而现在回头看就是历史。”他说。

  作为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副会长,杨羽翔开创的   懂一点

  鹭江道建于-年,当时长米,宽13.4米。年重新改造,向海要空间,道路拓宽,建设观景平台,扩大海滨公园,还建设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道路地下停车场。

  厦门的路叫“道”的不多,老城区仅有鹭江道一条,这体现了鹭江道的与众不同。

(记者周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