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鼓浪屿 >> 鼓浪屿优势 >> 正文 >> 正文

你喝的老北京酸奶,不一定是真的

来源:鼓浪屿 时间:2023/4/3

短暂的五一假期,没能实现出游计划的人捶胸顿足,在城市公园里搭上帐篷,过了把露营的瘾。

但也有许多人从各大景点打卡一圈,心里却五味杂陈。

明明花了不少钱想要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最后却发现自己只是去了一个景点,然后把这个景点重复了许多遍。

打开他们的相册,你会发现各地的景点步行街犹如复制粘贴一般:

永远不会缺席的花茶商店和民谣酒吧,价格翻了几倍的烤肠和大排长龙的土耳其冰淇淋,以及仅仅是换了个地名前缀的老酸奶。

在景点买老酸奶,是合格游客的自我修养

期待在北京的南锣鼓巷体验地道的胡同文化,在南京的秦淮河畔感受缱绻的水乡风情,却发现舟车劳顿之后,眼前还是“花茶酒吧老酸奶”的景区老三样。

现在的网红景点,从什么时候变成了复制粘贴一般的存在?

01.复制粘贴的网红景点

没打卡过各大城市的著名景点,你就永远不懂什么是千城一面。

从北京的南锣鼓巷到杭州的河坊街,从成都的宽窄巷子到上海的田子坊,从苏州的山塘街到无锡的南禅寺,全国各地能叫上名字的旅游景区,如今却都长着一副差不多的面孔。

比如立足于北京胡同文化、保留大量北京传统建筑的南锣鼓巷,和改造于上海泰康路的普通住宅街区的田子坊,在景区配置上如出一辙。

南锣鼓巷卖的北京老酸奶,在田子坊摇身一变成了上海老酸奶。

想看人文景观,目之所及却是上个景点刚买过的手工香皂,连衣服都是同款的的汉服体验店和琳琅满目的网红花果茶。

图源:视觉中国

想吃当地美食,选择可能也只有和“特色”两字毫无关系的星巴克,肯德基,酸奶大麻花和脆皮五花肉。

热爱在旅行里留下味觉记忆的资深吃货,早就发现“特色美食”是这股复制粘贴浪潮的重灾区。

一切不对劲都是从那坨千变万化的白色乳制品——老酸奶开始的。

它们有时以小白瓷瓶形式集体出现,用橡皮筋扎住的薄纸之下,浓稠绵密的流体仿佛承载着一座城市历史的厚重。

有时以蓝白塑料包装示人,淡雅复古的小碗包装上笃定地印着当地地名,透着一丝朴实无华的年代感。

图源微博,已获转载授权

但当你把一勺老酸奶送入口中,才发现各地的老酸奶被注入了相同的灵魂,酸奶原浆发酵出的城市情怀,区别只在于加不加糖。

好在没人会过多苛责老酸奶所连接的童年记忆,旅游景点里的“酸奶热”也持续到了现在。

无独有偶,各地景区里号称“从长沙当天空运”的臭豆腐,也凭借多年居高不下的人气刷足了存在感。

尽管没有人的味觉敏锐到能尝出这碗空运臭豆腐的特别之处,但双腿早已鬼使神差地跟随人群走在了店门前。

曾经有游客毫不夸张地形容:

“在武汉户部巷臭豆腐店门前,排队比长沙的都长。”

更别提景区美食街的扛把子——“轰炸大鱿鱼”,即使是海鲜稀罕的内陆城市,它的身影也从来不会缺席。

人头攒动的步行街里,轰炸大鱿鱼已经成为旅客们的标配,队伍再拥挤,拿着大鱿鱼的手也能像传递奥运圣火那样万无一失。

超市随手能买到的酸奶大麻花,搬到景区也照样门庭若市,连宣传词都不需要变化:一口爆浆,香酥到掉渣。

“区别就是从小区楼下顺手买,变成了来外地景区排队买。”

相同的食物与口味不仅限制了舌尖探索的疆域,也浇灭了灵魂对自由的渴望,让本是充满期待的旅行寡淡无味。

这种雷同带来的尴尬和失落,从踏进景区那刻就会一直伴随,直到走到步行街尽头,来到购买纪念品的环节,更会直接攀上高峰。

号称“纯手工制作”的香皂,鼓浪屿和南锣鼓巷可能进的是一批货;

同样一块绣了花的手绢,在湖南景区买叫“湘绣手绢”,到了苏州叫苏绣,到了四川便改名叫蜀绣;

琳琅满目的手工银饰、牛角梳、冰箱贴和印章,或许都拥有着同一个发源地——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

尽管有种种不满,经历了舟车劳顿的旅客们,最后往往都会败给四个大字:来都来了。

“就当…自己是个促进当地消费的大善人吧。”

如果说曾经的旅行意味着短暂逃离熟悉的环境,沉浸式体验另一种生活。

对于如今的旅行者来说,在千篇一律的景点面前,“诗和远方”的想象已经逐渐丧失吸引力了。

02.逛过本地景点?开除户籍警告

相同的吃喝游玩项目遍布全国各地的景点,但依然有人愿意矢志不渝地践行着“生活在别处”的哲学。

对于恰巧生活在旅游城市的人来说,同质化的景点让旅行的意义被前所未有地稀释——

去任何其他城市的景点,都有种“成为自己家乡的游客”的错觉。

也正因为如此,本地人对自己城市的景区始终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正如每个去逛过田子坊、东方明珠的上海人,都会被调侃“开除上海户籍”那样,当地人不逛本地景点,已经成为不少原住民为了维护情怀的默认行为。

最具城市气质的乌托邦或许在菜市场、居民区或某个氤氲着烟火气息的小巷,但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景区。

那些本地人含量不足1%的景点,在雷同项目引入后,逐渐成了一个“专坑外地人”的地方。

被互联网过度美化后的对于远方的想象,也骗惨了不少试图在旅行中深度体验城市文化的“大冤种”。

有游客为了一句歌词“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慕名飞到成都寻觅,却未果。

只有为数不多的当地人澄清,玉林路只是几条普通的街巷,有几栋老旧的居民楼,根本没有小酒馆。

钟情西安美食的吃货兴致勃勃地空降回民街,却发现跟着攻略吃啥都寡淡。

直到当地朋友热心指路,“外地人吃在回民街,本地人食在洒金桥、大皮院、庙后街。”

作为琼楼玉宇的代名词,广州塔每年都会引来无数游客登顶瞭望,而真正的广州人即使生活了几十年,也只是会远远望一眼旅客口中“曼妙的小蛮腰”。

“广州人唔上广州塔,最后的倔强。”

同样,武汉人不去黄鹤楼、西安人没去过大雁塔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有电梯的黄鹤楼,不去也罢

为什么你可以发语音?

除了维护城市气质的面子问题,更现实的原因其实是——坑钱。

登上广州塔俯瞰整座城市的价格高达块,但从小生活在这里的本地人早已摸清了城市的脉络和景色。

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脚下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对自己都是完全开放的。

更何况大家都心知肚明,跨过门票这个坎儿,还有更多消费陷阱等着你。

“每个寺庙门口都有的可以拼成名字的转运珠,编成一串链子就花两百多。”

“一根橘子味冰棍,吃完舌头都变色的色素香精制品,24块一根,关键也不好吃。”

自称本地特色的手工制品到了景区,价格更是水涨船高,游客们根本来不及深究它们的文化底蕴。

“曾经买过一把手工油纸伞,多块,下雨天都没舍得打开用过一次。”

全款拿下“纯手工制作”的精致纪念品,打开手机却搜到一堆价格不到十分之一的同款,更是专属于景区大怨种们的城市记忆。

图源:小红书

然而,就算是早已看透了本地的旅游现状,也无法避免去别的城市成为旅行的外地人。

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兴奋和新奇刺激着向往自由的灵魂,游客难免在攻略导航的迷惑下又一次掉入千篇一律的景区陷阱。

“无锡南禅寺的游船我看都不看一眼,来南京我花块坐船夜游秦淮。"

区别……大概只在于一个游的是古运河,一个游的是秦淮河吧。

虽然说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

但从“自己从来不去的地方”去到“别人从来不去的地方”,是不是有点离谱了?

03.成也商业,败也商业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面临“逢旅游必被坑”的命运:在成为网红之前,景点们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体面。

依托茶马古道的贸易线建成规模的云南丽江,凭借纯净壮阔的风景和神秘风情的文化,在9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声大噪。

彼时的丽江还没有被商业化蚕食,来自不同城市、身份各异的人们在小酒吧里谈天说地。

屁股下坐的地方几百年前就是马帮“房东制贸易”的蛮店,抬眼望去就是云雾缭绕的玉龙雪山。

云南丽江不仅成为了所有文艺青年对于灵魂的“朝圣”,更是引发无限艳羡的社交名片——

谁要是没去过一趟丽江,都和周围朋友没有共同话题。

即使到了经过商业化开发后的年,丽江也能轻松实现近千亿元的旅游营收,而这样的成绩任谁都想分一杯羹。

于是酒吧、银器在这里流行,跟风而来的景区古镇便在开发中如法炮制。

丽江古城里的木府建筑像“大观园”般让游客心驰神往,无数景区也迅速复刻。

古城、古镇、古巷、古寨在全国遍地开花,甚至还能1:1还原丽江古镇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

民谣酒吧街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放弃了梦想的驻唱歌手无精打采地在不同的步行街里弹唱着相同的流行音乐。

成本低廉的同款首饰从义乌出发销往全国各地景区,在游客面前挂上了“手工”名义。

甚至连城市文化都可以移花接木,区别只在于换个背景而已。

比如几年前各大景区火爆一时的“摔碗酒”,在西安的景区里,摔碗酒是土家族“兄弟不计前嫌,共谋发展“的民族文化象征;

而到了广东,同样在景区里出现的摔碗酒,便变成了当地“姑娘出嫁,寓意平安”的民俗文化。

操之过急的商业化和层出不穷的复刻,使城市的底蕴似乎在游客和小贩的吵闹声中逐渐消散,也让一座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变得面目模糊。

简单粗暴的复制粘贴过后,各大景区构建起了一个游客特供的“平行宇宙”。

究其原因,旅游业的发展也有无奈之处——“成也商业,败也商业。”

作为面对游客群体的景区,它注定要选择和面向本地居民不同的商业模式。

景区虽然客流量大,但人们并不是怀着购物的目的,人均消费预期也并不高。

对于商家来讲,“一次性博弈”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极高的成本制约下,商家的选择范围极小,而已经被验证过的成功案例,无疑是一条捷径。

于是在景区里,餐饮小吃的品类选择统统趋向于单价低、毛利高、需求量大、不占用店铺面积、供应链稳定的产品。

简单来说,就是既有流量、又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同时还不至于太难吃,比如酸奶大麻花和脆皮五花肉。

烤面筋和狼牙土豆,带有城市元素的小徽章和冰箱贴,网红冰淇淋和网红酸奶,更像是一个游客愿意在景区里随手消费的商品。

图源:视觉中国,河南洛阳小吃街

可是当游客眼前的景点变成了“楚门的世界”,喝着包装相同、配料相同、味道也相同的当地特色老酸奶——

人们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旅行的意义本来是欣赏别处的夕阳,最后却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机械打卡。

“世界是一本书,从不旅行的人等于只看了这本书的一页而已。”

但当我们奔赴的目的地是所谓的“网红”和“复刻”,世界这本书也变得乏善可陈。

一座城市的气质绝不存在于网红景点之中,还有着着更多自由的可能。

最糟糕的不是城市的景点不够自由,而是在一次次网红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失去了对一座城市真正面貌的想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