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鼓浪屿 >> 鼓浪屿优势 >> 正文 >> 正文

项目化学习贯穿行读课程

来源:鼓浪屿 时间:2023/2/3
淘宝推广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20005.html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主要以“项目”引导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而人文行读课程致力于形成在日常真实生活实践中进行主动学习的素养。二者在素养形成的目标上不谋而合。

PBL的方法、理念贯穿行读课程,可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对真实问题的探究,整合行前阅读学习、行中现场观察体验、行后展示探究结果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真实学习过程中,调动和激发既有知识储备,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如“上海方塔”行走中,学生的项目任务是为宋代方塔在既有条件下设计一个新“方塔园”。学生需要现场考察,积极整合行前中国园林系列知识储备,进行规划设计并分享,从而大大增强了他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究的热忱。

一个好的PBL课程项目,需要面对现实提出具有挑战性、可延展的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不断反思提升,需要有一个有真实意义和价值的作品。而要具体落实到行读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则要求教师对行走课程点的历史文化、现实状况和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对行前、行中和行后设计能贯穿全程的核心主线,对学生的现实能力和知识储备有基本的了解。

今年5月,我们进行的“上海开埠”行读课程,以年上海开埠为时间节点,以象征开埠的外滩地区为行走空间,着重探讨开埠对上海城市面貌、业态、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开埠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历程中的作用。但目前外滩建筑群是开埠之后逐渐形成的,广大市民也普遍缺乏国际化视角对待身边的文化遗产,仅在外滩观览中由教师讲述历史和意义是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为此,我们全程采用PBL的方式,选择“外滩能否申遗”作为驱动型问题。“世界文化遗产”要求建筑群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重要意义和文化价值。通过让学生分组完成“外滩申遗”报告,挖掘上海开埠后外滩地区在中西文化、经济、政治交流史上的独特价值,学生不仅主动积极达成行读课程的目标,还在此过程中增强了作为现代都市主人的责任感。

一个成功的PBL行读课程不是简单地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激发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储备,与行读现场景观、现状有机结合。比如我们把上海开埠行读课程放在现在进行,是利用人文讲坛百讲的中西文化讲座接近尾声之机,激发学生以全球文化的视角审视自己都市的历史。

在行前讲座中,教师对上海开埠的历史进行了总体梳理,并向学生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提醒学生查阅澳门、鼓浪屿申遗案例并进行比较。行走过程中,则不断引导学生由眼前景观联系历史背景,思考历史遗存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并且让学生开展街头调查,了解市民游客对外滩的认识和对申遗的态度。行后,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学习,最终形成一份包含申遗理由、存在问题、重要建筑保护开发在内的“外滩申遗”探究报告,在论坛上进行展示交流。

为更好在跨省市大型行走过程中贯穿PBL理念,我们在总学习问题的引导下,采用分小组不同驱动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深入行前学习,在现场观览中不同小组学生再进行思维碰撞,分工合作完成主问题探究。如“寻找西夏,丝路探秘”行走中,师生分为西夏组、艺术组、思想组和政治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驱动问题分解成几个相关的小问题,建立本组的主题学习书单、视频资料库,形成本组探究计划,并分解到每日行走点中进行行前学习讨论。在行中的现场共同学习,相互交锋又彼此合作,从而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读课程中的项目化学习,以现实生活的真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大大激发了探究的热情,使学生逐渐将行走探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