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鼓浪屿 >> 鼓浪屿图片 >> 正文 >> 正文

清明节的哀思与欢乐

来源:鼓浪屿 时间:2022/6/8

今年清明节,防疫抗疫是要事,全国提倡线上祭扫,不知有多少人错过了郊外的春光。

短短几日内,厦门的核酸检测由“局部三日捅”进而发展成“岛内全家捅”,再迅速转化为”全岛一起捅“,到处上演“清明上核图”。

饶是如此,东坪山上、环岛路旁,仍少不了戴着口罩踏青的人群;朋友圈里,春意俨然,春光明媚。

(图片来源:朋友圈)

清明时节,鼓浪屿上位于鸡母山西南麓的基督教墓地铁门紧闭。墓地门口及一些墓碑前,仍可看到一些祭奠的鲜花。鸡母山上,仍有游人三三两两。

这两年,岛上的人少了,鸟儿草儿肉眼可见的热闹起来了。

明清时代,鼓浪屿一直是冷清的”洞天福地“,是厦门主要的墓葬地,坟茔累累。

乾隆年间已经成为厦门八大景之一的“鼓浪洞天”景区,是文人们云游的好去处。

清道光《厦门志》记载厦门清明的风俗:

清明,各祭其先,前后十日。墓祭挂纸帛于墓上。妇人亦出郊展墓踏青,采新麦簪之。泉俗以清明日插杜鹃花于祭品,漳俗插柳枝户上,祭先以三月三日。三月三日,采百草合米粉为粿,祭祖及神。是月也,多迎神赛会。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清明节0日前0日的说法,这近20天内鼓浪屿应该是扫墓的人来人往,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

泉州人插杜鹃花、漳州人插柳枝,埋在鼓浪屿的大多不是漳州人就是泉州人,墓地上有花有柳,有人有食,添得空山(*^_^*)语声,一片郊外好风光。

踏青词

(清道光李正华)

小约邻家去踏青,

湔鞋恰好绣初成。

雨丝花片清明近,

添得空山笑语声。

年厦门开埠以后,住在岛上的洋人越来越多,从南洋回来的华侨越来越多,鼓浪屿上房子越来越多,岛上依然有着大片大片的墓地。

年,岛上洋人成立了个“非法组织”——“道路墓地基金委员会“,规定墓地每年每处要缴费5元。

这笔收费成了当时鼓浪屿公共空间建设的主要经费来源,收来的($_$)用以修路设路灯和墓地的建设,小岛逐渐成了“高尚社区”。

92年,寻源中学校长、来自美国的毕腓力先生,在《厦门纵横》其中《墓葬》一篇(何丙仲译),记录着清明时节的祭祖热闹场景:

墓葬(节选)

…………

??这一天成了名副其实的良辰吉日,或如理雅各教授所说的,“一个大家族合族团聚,在那里活人和死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活人敬拜死人,死人保佑活人。大家穿着华丽的长袍(即中国最好的服装),摇着旗幡,敲着锣,吹着号角,带着供在宗祠家庙里的祭品,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向已故名人的墓地走去”。

到了墓地,正像我们给先人的墓上散花一样,人们一层层的在坟墓上培土、压纸钱,然后献上带来的好东西。敬献之后这些食品大部分自然是留下来,这一群老老少少“自己饱餐一顿,欢宴作乐,痛饮划拳直到凌晨”。

致祭的仪式既有趣又庄严。不久前,我偶然在一本旧书上读到这种仪式过程的生动描述。这段如实的记述?是这样:

人物:主祭、司仪、诵祭文者、两执事、乐班、司鼓、司锣,等等。

诸事就绪,司仪发话:“请众官人就位。”

司仪:“奏细乐。”小一点儿的乐器开始演奏。

……

司仪:“奏大曲。”乐曲最优美的旋律顿时响了起来。司仪:“烧金银财宝。”年轻人为了好玩跑上来,烧纸、燃放鞭炮、放射火老鼠,开心得像美利坚合众国国庆节早上的“有希望的青年”。

盛大的祭祖人群们“欢宴作乐,痛饮划拳直到凌晨“,年轻人在墓地大放焰火,民间到处组织迎神赛会,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

当然,在新丧在三年的墓前,一些亲友的哀嚎恸哭的凄凉景象也是墓地的常态。?

咳,清明节是个奇妙的节日:慎终追远的哀思和踏青游玩的欢乐、眼泪和笑语,两种看似矛盾的情绪与形式,在清明节这天达成奇妙的和谐。

清明节若是遇到小雨纷纷的倒春寒日子,就算是周遭清冷萧瑟,路上欲断魂的行人仍然惦记着要喝上一杯。

清明节若是春和景明,惠风送爽,那便是热闹活泼的,约上好友躁起来是必然的操作。”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古今皆同。

这就是中国人生存的底色和生活的逻辑:再漫长的苦难,春风起,就萌生出了新的希望,寻找乐趣,坚韧前行。

(参考文章:《历史记录中的厦门清明》海峡问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