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鼓浪屿 >> 鼓浪屿图片 >> 正文 >> 正文

坚守使命担当打造高颜值城市空间

来源:鼓浪屿 时间:2022/12/9
白癜风专业品牌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他们用线条与数字,勾勒鹭岛发展变迁的点滴轨迹;

他们用创新与服务,坚守城市责任规划师的初心和信念;

他们用技术和理念,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规划技术支撑;

承载历史积淀,参与经纬城市。诞生于改革浪潮之初的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简称“厦规院”),秉承创新特质,深耕厦门,用心服务,培育了一支充满活力、接地气的智库型规划服务团队,从起步到领跑,先行先试,敢于创新,勇于开拓,从探索到重构,从厦门走向全国,靠实干,靠不懈的努力,开辟了厦规院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一片天地,逐步走在了全国规划院前列。

厦规院邓伟骥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表示,作为厦门市城市规划主要编制单位,近年来,围绕国土空间全域管治高效能、精细化、智慧化诉求,衔接创新规划业务与实施管理,厦规院摆脱惯性思维,大胆迎难跨步,研判城市发展需求,强化规划引领资源规划要素保障,做好“空间”文章,以更加开放、创新的规划理念,助力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为厦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要素保障和技术服务支撑。

助力申遗创建名城

厦门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城市,作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容纳海外文化最为密集的地理单元之一,遗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厦规院长期服务厦门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致力把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构建厦门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体系,助推厦门名城申报

厦规院致力全链条历史保护,协助建立完整的历史保护体系。全面普查厦门现有文物体系、风貌建筑体系、历史风貌区体系,促进历史风貌保护与“一张图”的融合,建立历史遗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协调风貌保护与城市建设开发的矛盾,形成厦门历史风貌保护与利用的整体构架。形成现状的“一本台账”历史风貌区、历史风貌建筑推荐名录;建立“一个系统”全盘统筹管理和保护历史风貌体系;将系统转化为“一个平台”实现多方共同管控和保护历史风貌动态管控平台。成为省内首个建构较为完整的城乡历史风貌保护体系,并实现与“多规合一”平台实效对标。系统梳理保护专项与城乡规划体系在空间维度上的差异,建立与城乡建设、管理需求一致、可操作的历史风貌保护规划体系。助推厦门名城申报,摸清厦门市历史风貌现状,提炼地方文化特色及历史文化价值,开展系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材料编制夯实基础工作。

——助力鼓浪屿申报世遗成功,开展全方位历史筛查

助力鼓浪屿申遗成功,围绕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全面梳理鼓浪屿社会经济、人口、建筑及环境景观等要素现状建构GIS数据库,搭建全岛管理信息平台,形成“规划一张图”;专项核对鼓浪屿全岛建筑基本信息与“两违”情况,明确整治工作的14项要素,形成“建筑信息一张表”;重点针对家庭旅馆准入、经营和工商管理的实施办法和业态布局提出完善思路;强化对申遗核心要素、历史路径及其周边环境整治修缮,保护文化遗产及全岛历史风貌要素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促进“文化社区+文化景区”的发展。

开展系列《50年以上建筑普查甄别专项规划》,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立足信息平台,开发调研程序,高效推进全方位历史筛查,建立台账,提出建议,协调发展与保护。

乡村振兴激发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厦门市关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余”的总要求,厦规院开展全域统筹的全市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构建全维度管控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探索开展了一批“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探索开展实用性乡村规划,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产业振兴

十几年前,大帽山还是偏远山区落后贫困村,这样的老旧村庄,如今桃红柳绿,碧空如洗。如何既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民居风貌,又能够激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规划提出以注重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北部以生态保育为主,中部通过盘活移民村存量建设用地,保留传统风貌民居进行改造建设民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带动南部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全域旅游格局,助力产业振兴。结合相关规划,落位“三线”管控,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保护历史风貌与生态格局。对保留村庄居民点进行详细设计,引导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在规划具体实施中,引入“国企+农场”进行建设,建成的大帽山“寨仔尾里”获评为“年省级养生旅游休闲基地”,已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年超万元;辐射带动猪小惠等村庄合作社、村庄家庭农场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村庄软环境治理,促进村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莲塘村、琼坑村规划作为福建省自然资源厅为制定《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示范村之一,打破村域限制,以生态格局、产业发展为纽带,尊重村民意愿,探索多村联编,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通过驻村规划,深入沟通,让村民信任规划,参与规划,遵守规划;加强综合评估,明晰规划编制重点,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多规合一”的方法,落实刚性管控,结合项目策划,实现弹性引导;提出以文教促非遗,加强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同时建立“村民、政府、社会”多方联动平台,促进共同缔造;采用图则管理的形式,实现分散居民点的差异化管控。规划获得了村民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好评,并作为福建省推荐两个优秀村庄规划案例之一,赴北京参与中国土地学会组织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交流会。

更新提升品质建设

厦门既有中山路、鼓浪屿等闻名遐迩的人文社区,也有何厝、岭兜、湖滨一里至四里、开元工业园等大批量的老旧小区和低效用地。如何有效改善这些低效用地现状,让高颜值的厦门更加名副其实,已成为厦门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

——专项规划统筹引领城市更新工作,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开发控制

为强化城市更新规划统筹引领,加强更新顶层设计,开展编制市更新专项规划,梳理明确全市更新潜力用地布局,提出更新目标、原则、规模,引导明确更新方式、统筹更新功能和时序,提出规划实施的措施建议。为强化城市更新法规政策指引,开展《城市更新项目专题调研课题》研究,参与推进完整社区营造、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综合整治、历史风貌街区保护、轨道TOD片区综合开发等系列城市更新试点项目。

——推动城市更新试点落地总结经验推广

探索开展土地成片综合开发模式创新试点工作,突出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构建从“大片区总体提升设计+组团范围综合开发规划咨询+成片开发单元空间详细设计+出让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的“规划技术全周期”支撑机制,从功能布局与业态策划、建筑概念方案、景观设计等方面综合考虑,保障规划理念逐层贯彻落实。

在试点进程中,涌现出了开元街道深田社区的典型案例,结合中山公园周边片区道路改造提升、立面提升、绿化景观提升等项目,片区进行了人行道拓宽及铺装改造、道路路面提升改造、城市家具规整、路名牌改造、口袋公园建设等,城市建设品质逐步提升;而排水管网正本清源改造、强弱电管线缆化等项目的推进,解决了老城区易涝易堵和“空中蜘蛛网”等群众关切的问题,经过由内而外的系统改造,城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碧海蓝天正本清源

夯实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的高颜值背后有着最坚实的底气依托,要面子,更要里子。近年来,厦规院在污水规划、海绵城市、综合管廊试点三大领域内潜心耕耘、锐意探索创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规划力量。

——突破现有技术壁垒,为城市污水系统建设提供创新实践应用范本。

为贯彻落实“溯源排查、正本清源、排水管理进小区”的工作部署,开展市、区两级污水规划编制,搭建编制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技术标准体系。

以专项规划为引领,明确污水治理的建设指标体系、工程体系和重大设施布局,系统生成污水治理项目,统筹要素保障,协调建设时序;以法规政策为保障,以技术文件为指引,重点针对溯源排查、正本清源、排水管理提出统一要求,强化建设工程标准体系;以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为依托,并与“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相关联,形成动态更新的排水管网“一张图”,实现污水系统的智慧化精细化运维管理,并构建污水治理长效机制。从规划、建设、管理、验收、实施保障等方面对厦门市污水提质增效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与管理办法,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污水治理模式,有关做法纳入多项国家团体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并多次召开现场会、培训会进行推广。

——全方位解决城市水问题,将海绵城市从理念逐步落到实地。

规划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海绵城市理念,统筹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指标体系,创新指标分解方法,保障各层级规划指标取值的承接性和准确性;协调“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要素,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布局至空间要素中,划定生态红线,保护蓝绿本底,优化国土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城市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障等骨干工程体系,明确重大设施空间布局,并进行空间上的有序融合,构建海绵城市空间网络,形成海绵城市“一张蓝图”;系统谋划海绵设施建设和组织雨水径流路径,将海绵城市规划管控要求量化至项目,强化项目的指标属性、系统属性、空间属性,引导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严格执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直接指导工程建设实施。

规划推动实施试点建设项目项,顺利通过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考核。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厦门模式”,出版专著《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方法与实践——以厦门市为例》。

——配合厦门完成综合管廊试点绩效考评工作,连续三年在全国首批试点城市考核评价中获第一,实现“三连冠”。

先后编制全市层面缆线管廊规划、片区层面综合管廊规划和全市近期建设规划,统筹全市缆线管廊建设工作,有效推进重点片区管廊规划工作。规划结合厦门实际总结并提炼了六项综合管廊应用策略;贯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实用为先;系统化,组团化”的基本原则,结合各区的道路建设情况、地下空间开发、高压线缆化等具体条件,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发展战略,构建各区地下综合管廊利用体系。现岛外新城区中心组团已建成多层次、线面结合的综合管廊体系,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参与福建省和厦门市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全面梳理综合管廊建设标准体系专业结构,形成科学、合理、具有福建特色的综合管廊标准体系,满足福建省综合管廊工程建设的发展和市场服务的需求,为综合管廊工程建设标准编制管理提供依据,有序推进标准编制工作。

环湾拓展区域协同

厦规院侯雷总经理表示,为深化落实“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两高两化”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助力新城拓展建设,我们高水平地做好岛内外重点片区规划提升工作。

——马銮湾新城: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现代化产城融合新高地,国际化一流湾区新极点。

规划采用遥感影像的解译、水动力模型分析和生境质量情景分析技术,以生态网络格局来塑造城市空间格局,引入智慧生态监管平台,为马銮湾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网络化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监管体系,实现生态保护闭环;开展覆盖马銮湾新城全域的50年以上历史建筑地毯式普查甄别与城乡温情因子普查挖掘,通过数字化创新技术,生成马銮湾新城历史记忆与温情脉络的人文一张蓝图,实现保护对象从类型、数量到内涵的全面拓展;按“统一规划,整体控制,分类建设”的开发机制,衔接地面功能,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对空间功能、交通体系、步行景观、地下管廊,进行地上地下一体化创新性设计,建立“总体控制+图则指引”的规划传导,兼顾“公益性和经营性”“连通性和独立性”,设定管控要素,进行刚弹结合的规划控制,保障地下空间的开发实施。马銮湾新城以其规划布局合理、招商版图清晰、建设进度快速等特点成为诸多新城建设对标的榜样。

——集美新城:以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以产业跨岛优化与城区跨岛拓展双轮驱动,推动产、城、学、人融合发展,打造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城区。

规划构建城市中轴线,奠定新城人文别致的嘉庚风格和大气磅礴的城市格局。清晰定位各片区功能,西亭中心区为产城融合示范区,北站片区为综合交通枢纽,软件园三期打造海西“硅谷”,机械工业集中区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专业园区。全面启动杏林老工业区城市更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孵化培育;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医疗、教育等民生短板,突出文教区产、学、研一体的特色;推进软件、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等已有产业的壮大发展,积极培育影视产业、商贸物流、新兴服务业;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做好海域生态修复,提升园博苑景区品质,打造高水平花园式新城区。

——环东海域新城:宜居宜游的浪漫湾区、创新创业的科技之城、现代化国际化的典范新城。

规划构建“向湾发展、环湾集聚、组团状布局”空间发展模式,形成“三环五心、五组团”空间结构。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对标先进案例核心指标,新城形成多个产城融合单元,通过土地布局优化各产城单元的产住比,合理布置单元产住空间及配套。并借鉴雄安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国内案例,促进土地混合开发,预留弹性开发空间。此外,组建多专业融合团队,形成了以提升规划为统筹引领的规划管控体系,指导新城规划建设工作。

——闽西南区域协同:以重点空间要素和平台为纽带,促进跨行政区产业协作。

厦规院承接了《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产业协作空间布局研究》的重大使命。

规划以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为导向,以五地市产业发展诉求为基础,以多样化产业协作模式为应对,以一体化产业空间布局为支撑,以园区指引和政策保障为抓手,构建“协作模式—驱动力—空间策略”的产业协作空间布局研究路径。以详实的摸底数据搭建产业空间信息平台,优化跨行政区的信息互通。研究成果纳入闽西南空间信息共享技术服务平台等专业平台,为五市各部门提供丰富的空间规划数据与服务。通过协同机制建立部分产业协作项目纳入“十四五”重大工程清单,加快布局一批跨区域产业转移、协作项目和园区共建项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6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